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洪家耀保育——慶「豚」圓

洪家耀保育——慶「豚」圓
2011-06-28
星島日報
http://news.sina.com.hk/news/86/1/1/2367600/1.html



(綜合報道)早前,屯門海面發現了中華白海豚屍體,其背部疑被船隻螺旋槳所傷,引起公眾關注。一直以來,港人對中華白海豚寵愛有嘉,奈何沿岸基建及海上交通,嚴重影響海洋生態。以海豚研究和保育為己任的洪家耀博士,接受訪問時難掩痛心之情,亦坦言現在是保育的關鍵時候,「不要讓下一代埋怨我們沒有盡力保育,令香港以至全世界,沒了中華白海豚!」

膚色黑黝、體形壯健的洪家耀,不僅是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還是香港鯨豚研究計畫總監,研究本地和珠三角洲鯨豚已達十三年,最近出席《The Diving Resort Travel Expo 2011》傳媒發布會,講解海洋保育知識和經驗,讓與會者獲益良多。曾解剖逾二百條鯨豚的洪家耀稱,跟其他鯨豚比較,中華白海豚擁有獨一無二的顏色——粉紅色,另外,牠們當中約二千五百條的最大總群,棲息於包括香港在內的珠三角洲海洋,交通繁忙,是獨特的地理環境。現時,香港的中華白海豚,主要聚居於大嶼山的北面和西面,數量不足一百條,卻有着明顯的下降趨勢,過去十年少了一半,「香港海面經常有海豚擱淺。」作為專家,洪家耀不能說不痛心。

對大自然、海洋產生興趣的起點,洪家耀追溯至童年時,當時電視紀錄片節目《變變變生命力》,帶領他上天下海,敞開眼界,而《大白鯊》電影系列,也讓他對神秘的海洋世界,引發濃厚興趣,埋下了日後從事海豚保育的種子。中學畢業後,他赴笈美國讀大學,揀了生物學作為選修科目,碩士課程的研究科目,則為海洋生物。「在美國,研究鯨豚是頗為困難的事情,競爭和壓力都大,經費欠奉。」在機緣巧合下,他認識了來港研究中華白海豚的美國人Tom Jefferson,兩人一拍即合,他獲聘回港,一邊工作,一邊累積研究經驗,得到這位恩師的指導,他終於完成以中華白海豚為研究對象的碩士論文,後來亦順利讀畢博士課程。

鍾情研究中華白海豚的洪家耀,覺得牠們對人類十分友善。經常揚帆出海做研究的他表示,牠們心情好的話,許多時候會近距離游向船面,瞪大圓圓的眼睛注視他們。「我相信有些海豚認得我們,因為我們出海太多了!」曾一度要處理所有在香港擱淺海豚的他,難忘二十八歲時,在新界東北的三椏灣,拯救一條名叫小三的中華白海豚,那時牠在岸上泥灘奄奄一息。「很詫異,因為本地發現的擱淺海豚個案,通常都是死了許久,而新界東北距離大嶼山也很遠。」他還從小三的身體特徵,如頭頂的黑色斑點、皮膚病,認出了牠曾在大嶼山跟他們的研究隊伍相遇。「過往我只是以肉眼觀察海豚,這趟可是我第一次那麼近距離,接觸活生生的海豚,我們整晚抱着虛弱的牠,讓牠安睡。」不過,數天後小三仍因體力不支離世,他直至現在仍感到惋惜。

事實上,香港人對中華白海豚,有着揮不去的情意結,說到對於中華白海豚保育的關注,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赤鱲角機場興建時,已有環保團體和專家,擔心工程危及牠們的生存空間。中華白海豚受港人愛戴,洪家耀指可能跟牠們曾被選為香港回歸慶祝活動吉祥物有關,而海豚的開朗、活潑形象,也相當討喜。在香港,要看中華白海豚並非難事,只消在大澳乘小艇出海,就能欣賞到牠們碧波暢泳的畫面。

我們早就有跟中華白海豚是好朋友的美好想像,然而,洪家耀卻不作如是觀。「說中華白海豚與人類關係親密,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牠們在沿岸海面出沒,不是想主動親近人類,而是那裏有合適的棲息環境,便利覓食。」相反,正因為人們爭相湧至,已有不少海豚游離該地,避開人群。

洪家耀深信海豚智慧很高,牠們的語言系統、發音十分複雜,人們無從稽考。「我甚至覺得牠們比人類更聰明!」所謂有容乃大,就是說包容能力,我們便要向牠們好好學習。「面對逆境,中華白海豚沒有退縮,一直找方法適應求存。」事實上,珠三角地區發展迅速,海水受到農業污染,影響牠們健康以至生育能力,又有大量的高速船往來,造成滋擾,減少牠們活動和覓食空間,而大型填海活動和基建亦此起彼落,港珠澳大橋已落實興建,緊接而來的是第三條跑道。「牠們一直強忍,但容忍是有限度的。」把瀕危的中華白海豚推至危機邊緣,我們又於心何忍?「對於牠們的生死存亡,現在是關鍵!」

他建議政府制定長遠的海洋保育政策,譬如限制船隻來往、基建發展。「我們是否盲目投經濟發展一票,而破壞環境?市民應支持環保團體,站出來表達意向!」但願那麼可愛的海洋生物,以至其他瀕危生物,不會只存活在我們下一代的生物教科書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