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最後的台灣白海豚

最後的台灣白海豚
2009.5.12
http://eco.vision2020.tw/?p=374

劉克襄(作家)

白海豚是香港最大型的哺乳類,人盡皆知,皆愛。每年港府投注的保育經費也頗為豐厚。愛屋及烏,連台灣的鯨豚團體,有時都會收到贊助。金額或許不多,心意卻教人感佩。



以前去香港,友人問我最想看什麼時,我便答之以白海豚。那種回答,不只是想看到白海豚,多少還有一種敬意的存在。向香港人表示,我知道你們在保育白海豚。你們在這件事的努力,國際上都看到了。

人家一聽大樂,當下便熱心安排,我後來便有好幾回,乘小船到大澳外海,尋找白海豚的身影。只可惜,浪花起落間,就是未見著白海豚浮露。

儘管敗興而返,可沒想到,有一天,回彰濱訪友。經過漢寶地區時,順道繞路,去探看昔日呼籲保育的海岸。用望遠鏡遠眺,竟目睹了好幾尾,在海裡雀躍的泅泳,彷彿在嘲笑我,盡在眼前的事物,何必取經香港。

那次意外的邂逅,正巧在四月多,離媽祖祭拜之日不遠。早年台灣的漁民依白海豚和時節的色澤,乃暱稱為媽祖魚。我得知此一海洋民風,加上邂逅之興奮,喜愛的情緒更是無復以加了。

其實,以前就關切過白海豚了,但都是透過圖片認知,在呼籲和支持的過程裡,總是少了現場的感覺。經過那回的巧遇,情境便大不相同。雖是遙遠的驚鴻一撇,此一火苗點燃,白海豚淡紅的身影儼然在心裡烙印。

我後來才知,經過長期觀察,幾位鯨豚友人最近才嚴謹地臆測,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很可能是特有亞種,獨立於其它的中華白海豚。牠們受限於習性和海域的區隔,很難跨越台灣海峽,跟大陸近海的白海豚有所接觸。

其棲息範圍,大抵從北邊的通霄以迄嘉義外海,不出這麼短小而狹窄的區域。還囿於離岸約五公里處,水深二十公尺的範圍內。有時離岸邊十來公尺,就能發現。這種環境大抵為淡水與海水混合之區。

過去,學界懷疑這類白海豚是外來物種,不敢確定為台灣本土動物。因而在十年前的保育類動物圖鑑裡,根本未列入牠們。

一般常見的海豚活蹦飛跳,喜於接近人類的船隻。牠們比較害羞,總要觀察一陣,確定人類對牠們有善意,才會逐漸靠近。在自然狀態下,白海豚可存活三四十年。但生育率低,育兒期約三年,族群繁衍速度相當慢。

相對地,友人在長期個體的觀察辨識下,發現高達三分之一,都有明顯撕裂傷與疤痕,背鰭上的新鮮傷口都滲出魚油。很可能是誤觸漁民的刺網,因為努力掙脫而被繩網撕裂。除了受傷疤痕,還常可見營養不良的個體。

最近,再經由縝密的數量計算和交叉比對,他們驚覺,白海豚的數量日益銳減。

反之,海岸棲地減少、水質嚴重污染、食物來源短缺。此外,再加上漁具的危脅和傷害。其腦袋聲波系統,被海上以及岸邊工程的噪音,時時干擾。白海豚縱使活著,每天想必都過得心驚膽跳。

面對白海豚的生存危機,政府卻未有任何具體措施。當一對貓熊在去年熱鬧引進時,這幾位朋友不得不悲憤地發表一篇宣言,向國人和世界發聲。台灣的白海豚生活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海域之一,數量可能不及百隻,岌岌可危。

過去,黑面琵鷺因槍擊,黑嘴端鳳頭燕鷗則嘴套塑膠管,分別上過報紙頭條。如此小題皆可大作,我卻不解像白海豚這麼重要的新聞,一般媒體竟毫無樂趣。最近,為了呼應這些鯨豚友人的愛心,我乾脆自製了PPT,到處放映,希望透過講演,希望大家重視。

在中國,生態習性類似白海豚的長江白鱀豚,半甲子前,因水質污染而滅絕。不到百隻的媽祖魚,即將步其後塵。友人說,媽祖魚的存亡幾乎等於台灣永續的發展指標。此話雖重,卻說到保育人士的椎心之痛。

前些時,大甲媽祖即將遶境,鯨豚團體四處求助無門,只好登門,祈求媽祖顯靈。廟方亦答應幫忙護祐,遶境時順便推廣白海豚的保育。看來,剩不到一百尾的媽祖魚,最後的希望,真的得全靠媽祖了。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白海豚小小生態教室揭幕暨影片發表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聞稿
白海豚小小生態教室揭幕暨影片發表會
發布日期:【2009/6/18】

為讓海洋環境保育意識深入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促進台灣休閒觀光漁業融入海洋環境保育觀念,林務局與台中區漁會合作,利用台中梧棲漁港漁民活動中心之空間,設置「白海豚小小生態教室」,訂於98年6月19日(五)舉辦揭牌儀式暨中華白海豚影片發表會。

林務局表示,近來海洋資源利用漸漸由傳統漁業捕撈轉變為海洋休閒旅遊,而台灣西部沿岸因長期過度開發,導致漁業資源逐漸減少,使得一些漁船漁撈作業轉變為娛樂漁船海上觀光。民國91年於台灣西海岸發現中華白海豚蹤跡後,有關中華白海豚保育問題即持續受到注目,如何讓漁民的生存權與白海豚棲息環境達到平衡點是政府目前努力目標之一。

林務局指出,為讓西部沿海之漁民及一般民眾瞭解並重視海洋生態保育才是永久生存之道,該局與台中區漁會合作,利用台中梧棲漁港漁民活動中心之空間,設置「白海豚小小生態教室」,該教室以中華白海豚生態資源為主題,設計靜態圖片作為梧棲漁港休閒觀光漁業之遊客行前教育資訊站,確保航行安全外,並彰顯海洋資源之珍貴性,以維護海洋環境永續再生,小小教室未來更可成為教育當地漁民有關生態保育觀念及志工培訓場所。

林務局期盼,生態教室的啟動及影像紀錄片之發表,能喚起民眾共同關心海洋資源及中華白海豚保育的價值,進而尊重並善待人與動物彼此共存的自然環境。

台灣首座白海豚生態教室 今台中梧棲港揭幕

台灣首座白海豚生態教室 今台中梧棲港揭幕 收聽
時間:2009/6/19 11:48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新聞引據: 採訪
中央廣播電台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02592


華白海豚(林務局提供)

為讓漁民和出海賞鯨豚的民眾,更瞭解台灣附近海域共100多隻的白海豚生態,農委會林務局利用台中梧棲漁港漁民活動中心的空間,設置台灣首座「白海豚生態教室」,19日舉辦揭牌儀式。農委會也規劃,白海豚生態教室未來能夠推廣至全台各地。

中華白海豚,俗稱「媽祖魚」,主要生活和棲息在台灣海峽西側,從苗栗縣通宵鎮到雲林縣台西鄉附近海域。這群中華白海豚,在2002年首次被發現時,數目當時約有100隻,根據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受到最嚴密的保護。至於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去年則將白海豚列入保育紅皮書的「極危(CR)」等級,所受的威脅情況,比北極熊還要嚴重。

考量台灣目前娛樂漁船海上觀光發展迅速,為讓漁民和民眾重視海洋生態保育,林務局和台中區漁會合作,利用台中梧棲港漁民活動中心的空間,設置台灣首座「白海豚生態教室」。館內以白海豚生態資源為主題,靜態圖片則是遊客行前教育的資訊站。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說:『(原音)當然漁民也是我們要宣導的部分,希望他們在捕魚時,看到白海豚時能特別避開,教育一般民眾,垂釣時不要干擾到鯨魚。』

林務局也期盼,在人力允許下,白海豚生態教室能夠推廣至全台各地,讓台灣附近海域的白海豚能受到民眾的重視。

WWF:湄公河流域伊河海豚瀕臨絕種

WWF:湄公河流域伊河海豚瀕臨絕種
更新日期:"2009/06/18 13:50" 賴秀如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18/19/1lhq7.html



(法新社金邊18日電) 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表示,東南亞湄公河日益嚴重的污染,致使柬埔寨與寮國境內的伊河海豚瀕臨絕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表示,受到湄公河流域殺蟲劑、汞和其他有毒污染物含量增加的影響,從2003年以來,已經有50隻以上的伊洛瓦底河海豚幼豚死亡,目前伊河海豚只剩下大約64 到76隻。

WWF獸醫杜武(Verne Dove)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污染源在環境中到處都是,整個湄公河域所流經國家都有污染源」。

這個組織目前正在調查這些污染物質如何進入湄公河。湄公河流經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南部省份雲南。

WWF並指出,柬埔寨和寮國的伊河海豚亟需一套保健方案,以對付污染對其免疫系統產生的影響。

WWF說,湄公河伊河海豚棲息在柬寮兩國大約190公里(118哩)長的河域中,從2004年起就在瀕危物種名單之列。(譯者:賴秀如)

湄公河海豚"幾乎滅絕"

湄公河海豚"幾乎滅絕"
2009年06月18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8100000/newsid_8107600/8107673.stm


世界自然基金會:江豚和當地居民喝一樣的水、吃一樣的魚

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說,湄公河的污染使老撾和柬埔寨的伊洛瓦底江江豚(湄公河海豚)幾乎滅絕。


該組織說,整個湄公河流域只剩下了64到76條伊洛瓦底江江豚。

伊洛瓦底江江豚又稱伊洛瓦底短吻海豚,這種罕見的江豚被列為極度瀕危生物。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獸醫在報告中說,從2003年開始解剖調查50多頭死亡幼豚之後,發現致死原因大部分是因為中毒。

報告說,由於污染導致江豚免疫力下降,使得江豚無法對抗外來的疾病感染。

報告還說,2003年以來,六成死亡的幼豚都是不到兩周大。

研究人員說,柬、老兩國境內湄公河河水的發現了敵敵畏、多氯化聯二苯等污染物質。

該組織說,湄公河污染不但威脅伊洛瓦底江江豚的生存,也威脅了沿河一帶居民的健康。

湄公河從上遊的瀾滄江經過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越南。伊洛瓦底江江豚則棲息在柬、老兩國境內的190公里流域。

伊洛瓦底江江豚也棲息在一些東南亞和南亞國家。

例如,雖然先前學者擔心這種江豚在南亞的數目大幅減少,但是去年卻在孟加拉發現了成千的伊洛瓦底江江豚。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陸軍實彈演習 炸射白海豚棲地

陸軍實彈演習 炸射白海豚棲地
更新時間:2009-06-17 21:22:37
記者∕作者:胡慕情
台灣立報
http://publish.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31470

【記者胡慕情整理報導】日前報載陸軍航空602旅在今年5月20日起連續2日於大甲鎮大安溪出海口處進行實彈演習,引發當地漁民強烈抗議,因炸射將破壞海洋生態、炮彈殘片與標鞄鐵架會割破魚網;昨天陸軍第十軍團又在同一地點進行對海重砲保養射擊,引發環保團體抨擊。

媽祖魚保育聯盟指出,大安溪出海口等近海海域,不但是魚卵、仔稚魚、蝦蟹等之孵化與成長場所,更是瀕危保育類動物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國防部所屬軍旅在當地進行炸射演習,對漁民生計與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生存將造成重大威脅。」

尤其「漁具誤纏」是威脅中華白海豚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媽祖魚保育聯盟擔心,當炸射演習的炮彈殘片與標鞄鐵架割碎漁網,不僅使漁民的生財器具遭到損害,漁網破損後於海中飄流,更會變成中華白海豚難以掙脫的死亡陷阱。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曾先後於97年8月29日及98年2月26日召開「保護台灣中華白海豚族群行動」跨部會協商會議,當時國防部曾派員與會。媽祖魚保育聯盟指出,國防部已了解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範圍,也曾於會議中承諾減輕軍事活動干擾,但承諾跳票。

媽祖魚保護聯盟認為,國防安全固然重要,但更周延的演習安排,將可在維護國防安全的同時,確保漁民生計與保育類野生動物生存。呼籲國防部遵守行政院「保護台灣中華白海豚族群行動」跨部會協商會議時做出的承諾及環境保護相關法令,審慎規劃軍事活動。

別炸了,國軍弟兄們!媽祖魚不是敵人,敵人不在大安溪!

別炸了,國軍弟兄們!
媽祖魚不是敵人,敵人不在大安溪!

據報載,日前陸軍航空602旅自98年5月20日起連續2日於大甲鎮大安溪出海口處進行實彈演習,引發當地漁民強烈抗議,表示炸射將破壞海洋生態,且炮彈殘片與標鞄鐵架會割破魚網;今日(6月17日)陸軍第十軍團又在同一地點進行對海重砲保養射擊。

又大安溪出海口等近海海域,不僅係魚卵、仔稚魚、蝦蟹等之孵化與成長場所,更是中華白海豚之重要棲息地,國防部所屬軍旅於該處進行炸射演習,對漁民生計與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之生存,將造成重大威脅。

另「漁具誤纏」係威脅中華白海豚生存之重要因素,當炸射演習的炮彈殘片與標鞄鐵架割碎漁網,不僅生財器具損害之漁民受害,破損後於海中飄流之廢棄漁網更對中華白海豚造成難以掙脫之死亡陷阱。

查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曾先後於97年8月29日及98年2月26日召開「保護台灣中華白海豚族群行動」跨部會協商會議, 國防部亦均有派員與會,應瞭解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之棲息範圍,並曾於會議中承諾減輕軍事活動對該物種之干擾。

國防安全固然重要,但更周延、用心之演習安排,可在維護國防安全之同時,確保漁民生計與保育類野生動物之生存。盼國防部發揮智慧並遵守於行政院永續會「保護台灣中華白海豚族群行動」跨部會協商會議時做出之承諾及環境保護相關法令,審慎規劃軍事活動。

鄭重呼籲國防部與民間團體對話,共商解決軍事活動威脅台灣西海岸從苗栗到外傘頂洲中華白海豚之生存問題,達到軍、民、保育類物種「三贏」之局面。

參與團體:媽祖魚保育聯盟 (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環保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彰化海岸保育聯盟)、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綠黨、全球綠人台灣之友

【新聞聯絡人:楊士慧 (02)2382-5789】

Taiwan military fires into habitat for endangered dolphins: group+

Taiwan military fires into habitat for endangered dolphins: group+
Jun 17 03:37 AM US/Eastern
http://www.breitbart.com/article.php?id=D98S9Q880&show_article=1

TAIPEI, June 15 (AP) - (Kyodo)—Taiwan's military fired grenades and mortar shells into a key habitat for endangered dolphins during live-fire exercises Wednesday, 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said.

A dwindling population of Chinese white dolphins was at risk from howitzers in the Da-an River Estuary on Taiwan's west coast, a major habitat for the dolphins, the Taipei-based Wild at Heart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 said.

"The military is not showing any regard for the welfare of this critically endangered group of dolphins," said Christina Macfarquhar, a researcher at Wild at Heart.

Only about 100 of the animals, also known as "Eastern Taiwan Strait Humpback Dolphins," remain, Macfarquhar said.

Last year, the dolphins were list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the world's largest conservation network.

The population is unique to Taiwan, with skin pigmentation and other attributes not generally found in other Chinese white dolphin populations in Asia, she said.

Threats to the animals include fishing nets, pollution and loss of habitat ami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orly regulated fishing practices.

Since the IUCN placed the dolphin population on its "red list,"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esident Ma Ying-jeou has done little to protect the animal, environmental groups in Taiwan say.

For Wild at Heart, the military's exercises underscored the administration's lack of concern.

Asked for comment, military media liaison officer Col. Ben Wang confirmed the exercises, saying shells had been fired into the water.

But he said he was unaware of concerns about the dolphins.

"Taiwan has Chinese white dolphins?" he asked, adding, "This isn't the first time we've conducted these exercises -- these are regular maneuvers."

Macfarquhar said the military had participated in Cabinet-level meetings on protecting the dolphins, "so they should be aware of this issue."

"The fact that they're firing shells right into the habitat shows how much attention they've paid to it," she added.

環團:台灣軍方發射砲彈至瀕危海豚棲息地
作者:Max Hirsch 台北6月15日(日本共同通信社)

環保團體表示,台灣軍方在週三的實彈演習,發射自走砲至瀕危海豚的重要棲息地。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說,台灣西岸的大安溪出海口屬於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環境,軍方砲彈使原本數量已經愈來愈少的海豚生命受威脅。

「軍方並未對這群極度瀕危的海豚表示任何關切之意。」蠻野心足的研究員馬書奇說。

馬書奇提到,這種海豚又稱為「東台灣海峽印太洋駝海豚」,目前大約只剩下一百隻。

台灣的中華白海豚族群去年被世界最大的保育組織「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她說,這種海豚是台灣獨特的海豚,牠們的皮膚斑點和其它特徵都跟亞洲其他中華白海豚族群不一樣。

對海豚造成威脅的因素,包括工業發展及不當捕魚方式產生的漁網、污染、以及棲息地喪失等問題。

台灣環保團體表示,自從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把這種白海豚族群列在「紅皮書」以來,馬英九政府並未在白海豚的保育工作上盡點心力。蠻野心足認為,軍事演練凸顯出政府漠視這個問題。

軍事發言人室王瑞隆上校在被徵詢意見時,確認有軍事演練這回事,並說他們的確有朝水裡發射砲彈。

不過他說對白海豚的議題並不知情。

「台灣有中華白海豚嗎?」他說。

「這並非我們第一次進行演習了,而且這是定期的軍事演習。」

馬書奇說軍方曾參與討論白海豚保育的內閣會議,「所以他們應該知道這個問題。」

「而且他們直接瞄準棲息地發射砲彈,也顯示出他們完全不在乎這個議題。」她補充道。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左手聖經右手屠刀—搓破台灣政府生態保育的謊言

左手聖經右手屠刀—搓破台灣政府生態保育的謊言
2009/06/09

當人類正為溫室氣體減量及寶貝水資源費心苦思尋求解決之際,我們發現台灣政府都在做表面功夫,林林總總宣告一些不勘檢驗又膚淺的節能減碳政策,包括:脫掉厚重衣服、自備水壺餐具、獎勵省電省水下卻大蓋電廠、砍老樹再植幼樹的矛盾作法﹔另一方面,政府與財團卻大張旗鼓持續發展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等不符台灣(幾乎100%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環境資源條件的光電業、火力發電廠、石化業煉油廠,以及大煉鋼廠。難怪民間嘲諷2300萬人衣服脫光光的減量也不敵一根煙囪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2009永續發展國際論壇」將於6/9、6/10於國家圖書館登場,我們預期政府將再度上演言行不一、虛應故事的老戲碼。今年永續論壇特別邀請到國際知名保育專家、也是聯合國和平大使的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參加,對此,我們也透過管道讓珍古德女士瞭解,2008年8月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臨絕種生物紅皮書鯨豚專家會議,將棲息在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族群納入「極危」(CR)名單,而台灣政府至今仍然大剌剌地繼續規劃台灣的「西部大開發」,有請珍古德女士向政府表達保育中華白海豚的必要性。

以往新聞界及民眾只有「個案開發」的片斷訊息,這次,遍查環評書與各級政府機關網站,蒐羅到過去、現在、未來位於台灣西部沿海重大開發之案件高達30個以上,個個威脅中華白海豚之生存甚巨,海豚被科學家認定為人類與海洋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換言之,白海豚與台灣人為命運共同體。況且破壞環境後的利益總流向少數人,王永慶身後留下3000多億元遺產,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有些開發案其攔水、用水使得流入河口的淡水減少,且增加水中重金屬及環境荷爾蒙濃度,進而影響到棲息於淺水海域與河口的中華白海豚,對照台灣人則是工業用好水,農業用污水,如果白海豚棲息環境不佳,亦表示台灣人的健康將遭到嚴重威脅。

我們拒絕政府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左手持聖經右手持屠刀,二氧化碳減量不是喊假的,不是竭盡所能提供財團用水才是善用水資源。誠如「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網站上一句話,是台灣政府與財團必需深思咀嚼的:

對環境、對動物、對人類社會,
全面關照、合理而公平的對待,
讓未來永續發展、使萬物生生不息!


所在縣市/開發案名稱
──
────────────────
苗栗縣苗栗後龍科技園區
苗栗縣
天花湖水庫
苗栗縣
苗栗通霄南區海埔地造地
苗栗縣
通霄發電廠
苗栗縣、台中縣
大安大甲溪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工程
台中縣
八寶攔河堰
台中縣
大度攔河堰
台中縣
集集攔河堰
台中縣
台中港南填方區(I)圍堤及航道浚深拓寬工程
台中縣
台中火力發電廠
台中縣台灣電力公司台中發電廠第一階段煤灰填海工程
台中縣
中龍鋼鐵
台中縣
海渡火力發電廠
台中縣
桂裕高科技一貫作業鋼廠建廠工程第二期擴建計畫
台中縣
台中港九八、九七、九六號專用碼頭新建工程
台中縣、雲林縣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一二期台中及雲林基地
台中縣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三期后里基地(后里及七星農場)
彰化縣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四期二林園區
彰化縣
彰化濱海工業區
彰化縣
彰工火力發電廠
彰化縣
彰化縣西南角(大城)海埔地工業區(國光石化科技園區)
彰化縣彰化縣西南角(大城)海埔地工業區工業專用港
雲林縣
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
雲林縣
湖山水庫
雲林縣
瑞峰水庫
雲林縣
台塑六輕(一二三四期)
雲林縣
台塑煉鋼廠
嘉義縣
嘉義大埔美智慧型工業區
嘉義縣
嘉義縣馬稠後工業區
嘉義縣
嘉惠發電廠(天燃氣)
台南縣
濱南工業園區

政策規劃中
離岸風力發電

發稿單位:台灣綠黨
聯絡人
發言人:潘翰聲 0935-295815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小艇划過彰濱工業區 喜見白海豚

小艇划過彰濱工業區 喜見白海豚
2009年06月08日 05:08 公共電視
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local/pts/20090608/0508334343.html

保育團體媽祖魚保護聯盟,最近幾次沿著白海豚出沒的中部海域做最新觀測,發現在天氣狀況良好,海象也很清楚的情況下,白海豚的族群數量似乎有越來越少的趨勢,推測可能是棲地受到人為影響改變.而目前主要的出沒地,彰化沿海一帶準備有四大工程準備進行,保育團體擔心,對白海豚棲地將有嚴重衝擊。保育團體紀錄出海觀測的過程,小艇沿著彰化沿海南下,越過彰濱工業區的化工廠,遠端激起陣陣浪花,主角白海豚終於現身儘管充滿好奇,白海豚始終離著研究人員一段距離,時而探頭時而潛入水裡,就像水中漫步的舞者,研究人員忙著拍攝記錄,欣喜之馀卻也發現,看見白海豚出現,越來越需要碰運氣研究人員發現,白海豚的群體數和出現頻率都有漸少趨勢,目前被列為頻臨絶種野生動物,數量大約一百頭上下,而分佈地區正面臨更多人為破壞,像是彰化到台中沿海,就有四個大工程準備動工,其中在彰化準備興建的國光石化工廠,預計將有四千公頃準備填海造地,衝擊最大其他像是大肚欄河堰,彰化火力發電廠,以及中科彰化園區,都可能造成分佈地萎縮,保育人員呼籲趕緊規劃保護區,否則白海豚總有一天可能會永遠消失。

(2009-06-08 20:00)公視晚間新聞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白海豚求生 西岸環評不能硬闖

白海豚求生 西岸環評不能硬闖
更新時間:2009-06-01 22:46:08
記者∕作者:胡慕情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31033


立法院永續會、台灣環保聯盟、台灣生態學會等團體2007年1月召開記者會,指出台灣西部沿海多項石化、重工業重大開發案,污染水質,嚴重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圖文/本報資料室)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保育動物中華白海豚近年在西部海岸快速開發下成為瀕急物種,也是環評審查爭議焦點。環保署昨天召開專家會議,希望做出通盤因應對策,與會專家與環保團體皆認為不可行,將請開發單位補充資料後,擇日召開延續會議。

環保署綜計處長葉俊宏表示,近來許多西部大開發案都面臨中華白海豚自苗栗新竹一帶至雲林外傘頂洲附近洄游狀況,出現保育與開發衝突;希望開發單位與民間推薦專家,從專業倫理與科學統計方法判斷,專家會議結論將做為未來開發衝突時的統一因應對策。

只是「台灣西部海岸相關開發案對中華白海豚之影響及整體因應對策專家會議」的出席開發單位只有台灣電力公司;加上台電委託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有「鯨豚媽媽」之稱的教授周蓮香,也只能就台電及近年台塑、漁業署提撥的少數經費進行研究調查,資料被國際保育組織批評為不夠周全。

開發案和白海豚比多

依據各機關網站公佈的資訊及送案環評書顯示,西部沿海開發案,自苗栗至台南達30個之多,開發內容包括科學園區、水庫、發電廠、攔河堰、填海造陸、石化工業、煉鋼廠等,其排放廢水、空污及噪音震動等問題,據國際研究,將對中華白海豚造成極大衝擊。

長期關注中華白海豚的福爾摩沙鯨豚保育研究小組負責人楊世主指出,小組自2002年開始觀察白海豚,舉辦過2次國際保育專家會議、發表2次獲國際認可論文,許多國際專家針對周蓮香的報告,「都認為這篇報告不達科學分析報告。」

國內外保育學者組成、義務為台灣提供專業保育技術諮詢「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簡稱白海豚工作小組)的主席Peter S. Ross即表示,周蓮香的分析模糊不清、參考引用也有誤;此外,國際針對台灣的中華白海豚也有許多科學認證發表內容,「但這篇報告都沒引用。」

周蓮香的研究自07年進行至08年,做了海上觀察45次,但缺乏3至10月的資料,其中44次海上觀察集中在08年,周蓮香坦承不夠周全。周蓮香表示,中華白海豚確實是危險族群,研究期間保守估計觀察到85至103隻中華白海豚,中彰一帶約7成、雲林7成多、外傘頂洲有8成數量。

專家報告只針對彰工

周蓮香的報告只就彰工火力發電廠的影響提出結論,她認為未來彰工所在地的導流堤雖有7百公尺及溫排水效應,但對白海豚影響機率並不高;「水質污染也不是重點,但建議開發單位營運前後要公開監測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周蓮香在台中大甲溪至彰濱工業區沿海目擊母子對白海豚共27對,她推測是育幼棲地,而未來有國光石化及工業港要開發。

楊世主痛批,中華白海豚受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CR)等級,「意即不能承受任何威脅」,不解為何驟下建議;台灣綠黨發言人潘翰聲直指專家會議意圖「頭過身就過」:西部開發不是只有彰工,環署應先進行西南海岸開發的總量管制。台灣動物社會福利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補充,就算只評估台電的開發,「30個有7個跟台電相關,也不該只有彰工的資料」。

反彰火聯盟成員蔡嘉陽建議,應釐清開發案及現有環境品質對族群威脅的關係;鹿港到濁水溪口完全沒有調查資料,但審查中的二林科學園區開發計畫的廢水將排至舊濁水溪口、國光石化要填掉4百公頃的濕地也要列入,「專家會議資料不清楚,環評也在審,資料沒有齊全下,開發的環評審查不能下『有條件通過的結論』。」

學者調查 西海岸中華白海豚僅103隻

學者調查 西海岸中華白海豚僅103隻
980601
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06010231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日電)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所做的「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2006年至2008年間在台灣西海岸沿海,辨識出非嬰幼兒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僅103隻,呼籲大家重視中華白海豚的保育。

由於每次西部開發案,環保團體都會搬出中華白海豚作為阻擋開發案的理由,環保署今天召開「台灣西部海岸相關開發案對中華白海豚之影響及整體因應對策」專家會議討論,會議結果補件再討論,盼能得到共識,作為以後西部開發案的參考。

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周蓮香所做的「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利用海上與陸上觀察中華白海豚,海上調查總共45趟,目擊到54群次,總共259隻次,陸上觀察進行45趟,總共235小時,目擊20群次,59隻次,且海豚離岸距離僅20尺至800公尺。

周蓮香表示,2006年至2008年間,在台灣西海岸台中縣至嘉義縣間辨識出非嬰幼兒中華白海豚103隻。同時也對梧棲、麗水、崙尾3漁港及海堤上的釣客、攤販等進行51份問卷,所有人都見過中華白海豚,經過整理發現,全年每月都能看到中華白海豚。

周蓮香表示,鯨豚類的生殖率特別低,中華白海豚性成熟需要10年至12年,每3年至4年生一胎,最長壽命30歲至40歲,分布在近岸淺水地區,飽受人類開發威脅,因此要特別重視中華白海豚的保育。

環保團體質疑沿海施工噪音會影響中華白海豚,周蓮香建議,不要採用打樁施工,施工期間應進行錄音監測,設置觀測人員,設置氣泡幕阻擋降低噪音影響等。

台西海岸中華白海豚僅103只

台西海岸中華白海豚僅103只
2009-6-1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6/01/_IN-1091300.htm

【大公網訊】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所做的「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二00六年至二00八年間在台灣西海岸沿海,辨識出非嬰幼兒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僅一百零三只,呼籲大家重視中華白海豚的保育。


據中央社報道,由于每次西部開發案,環保團體都會搬出中華白海豚作為阻擋開發案的理由,台灣「環保署」一日召開「台灣西部海岸相關開發案對中華白海豚之影響及整體因應對策」專家會議討論,會議結果補件再討論,盼能得到共識,作為以后西部開發案的參考。

周蓮香受委托所做的「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利用海上與陸上觀察中華白海豚,海上調查總共四十五趟,目擊到五十四群次,總共二百五十九只次,陸上觀察進行四十五趟,總共二百三十五小時,目擊二十群次,五十九只次,且海豚離岸距離八百米以內。

周蓮香表示,二00六年至去年間,在台灣西海岸台中縣至嘉義縣間辨識出非嬰幼兒中華白海豚一百零三只。同時也對梧棲、麗水、侖尾三漁港及海堤上的釣客、攤販等進行調查,所有人都見過中華白海豚,經過整理發現,全年每月都能看到中華白海豚。

周蓮香表示,鯨豚類的生殖率特別低,中華白海豚性成熟需要十年至十二年,每三年至四年生一胎,最長壽命三十歲至四十歲,分布在近岸淺水地區,飽受人類開發威脅,因此要特別重視中華白海豚的保育。

環保團體質疑沿海施工噪音會影響中華白海豚,周蓮香建議,不要采用打樁施工,施工期間應進行錄音監測,設置觀測人員,設置氣泡幕阻擋降低噪音影響等。

棄置漁具危及海洋生態與海事安全

棄置漁具危及海洋生態與海事安全
20090506 Environmental News Service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y2009/2009-05-06-01.asp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6日聯合發表一項報告指出,漁民所遺失或拋棄的漁具,經過長時間後仍持續傷害海洋環境。據估計,海洋中棄置流失的漁具約占所有海洋垃圾的10%(約64萬公噸),大部分並非故意棄置而是在暴風雨或強烈洋流中流失。此問題日趨嚴重,因為全球漁撈作業規模越來越大,所採用的漁具多以合成材料製成,非常耐用。這樣的「幽靈漁撈」(ghost fishing)使魚類族群逐漸枯竭,船隻也暴露在危險中,其中刺網、漁籠與漁柵最有可能造成幽靈漁撈,延繩釣具可能纏住海洋生物,拖網則可能傷害海洋下層的棲地。

--------
Floating Ghost Nets Keep Fishing for Years

NAIROBI, Kenya, May 6, 2009 (ENS) - Long after fishing gear is lost at sea or abandoned by fishers it continues to harm the marine environment, depleting fish populations through "ghost fishing" and posing a hazard to ships, finds a new joint report released today by the 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and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The new report comes as nations prepare to gather for next week's World Oceans Conference in Manado, Indonesia, where the restoration of healthy marine environments will be high on the agenda.

The report finds that most fishing gear is not deliberately discarded but is lost in storms or strong currents or results from gear conflicts - fishing with nets, for instance, in areas where bottom traps that can entangle them are already deployed.


A ling cod entangled in a ghost net (Photo by Pete Naylor courtesy REEF)

In the past, poorly operated drift nets were the prime culprits, but a 1992 ban on their use in many areas has reduced their contribution to ghost fishing.

Gill nets, fishing pots and traps are most likely to "ghost fish," continuing to catch continued fish, turtles, seabirds, and marine mammals, which are trapped in the nets and die,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In the largest U.S. estuary, Chesapeake Bay, an estimated 150,000 crab traps are lost each year out of an estimated 500,000 total deployed.

On just the single Caribbean island of Guadeloupe, about 20,000 of all traps set each year are lost each hurricane season – a loss rate of 50 percent. Like gill nets, these traps can continue to fish on their own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Longlines are more likely to ensnare other marine organisms and trawls are most likely to damage sub-sea habitats.

The problem of abandoned, lost and discarded fishing gear is getting worse due to the increased scale of global fishing operation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ly durable fishing gear made of long-lasting synthetic materials, the two UN agencies report.

"There are many ghost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machine from overfishing and acidification linked with greenhouse gases to the rise in de-oxygenated dead zones as a result of run off and land-based source of pollution," said UNEP head Achim Steiner.

"Abandoned and lost fishing gear is part of this suite of challenges that must be urgently addressed collectively if the productivity of our oceans and seas is to be maintained for this and future generations, not least for achievement of the 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said Steiner.

Abandoned, lost or discarded fishing gear in the oceans makes up around 10 percent (640,000 metric tonnes) of all marine litter, the report estimates.

"The amount of fishing gear remaining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will continue to accumulate and the impacts on marine ecosystems will continue to get worse i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oesn't take effective step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marine debris as a whole," said Ichiro Nomura, FAO assistant director-general for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ea turtle entangled in a ghost net (Photo courtesy NOAA)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the problem must occur on multiple fronts, including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curative measures," he said.


The report suggests new technologies that could help reduce ghost fishing.

The use of passive acoustic pingers on nets can help prevent cetacean entanglement when fishing and remain active if gear is lost. Experiments in the addition of sound-reflecting substances to netting material are underway.

Designs are being developed that incorporate pieces of cord to nets that function normally during fishing but break when trapped large animals begin to thrash, freeing them.

The addition of magnets to gear can deter sharks from approaching too closely. Sea-bed imaging can be used to avoid undersea snags and obstacles.

In some countries fish traps and pots are constructed with a biodegradable escape hatch that disintegrates when left under water too long, rendering the trap harmless. As this would not necessarily reduce the levels of debris, a reporting and retrieval system should also be adopted, the report advises.

To retrieve lost gear, vessels with GPS can mark locations where gear has been lost, facilitating retrieval, and transponders can be fitted to gear in order to do the same. Improvements in weather monitoring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help skippers avoid deploying nets when very bad weather is imminent.

Financial incentives could encourage fishers to report lost gear or bring to port old and damaged gear, as well as any ghost nets they might recover while fishing.


Marine debris on a Hawaiian beach (Photo courtesy NOAA)

Putting disposal bins on docks and providing boats with oversized, high-strength disposal bags for old fishing gear could help achieve proper disposal of old, damaged and retrieved fishing gear. The report finds that most ports do not have facilities on site that allow for proper disposal.


A key recommendation of the report is that vessels should be required to log gear losses as a matter of course. However a "no-blame" approach should be followed with respect to liability for losses, their impacts, and any recovery efforts, the report advises. The goal should be to improve awareness of potential hazards and increase the opportunity for gear recovery.

"Clearly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do exist, and our hope is that this report will prompt industry and governments to take actio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mount of lost or abandoned fishing gear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said Nomura.

Marine litter is separate but related problem. The total input of marine litter into the oceans has been estimated at 6.4 million metric tonnes annually, of which nearly 88 percent comes from merchant shipping.

Some eight million items of marine litter are thought to enter the oceans and seas every day, about 63 percent of which are solid waste thrown overboard or lost from ships.

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currently over 13,000 pieces of plastic litter are floating on every square kilometer of ocean.

Mass concentrations of marine debris in high seas accumulation areas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the report states. In some areas, rafts of debris, including various plastics; ropes; fishing nets; and cargo wastes such as dunnage, pallets, wires and plastic covers, drums and shipping containers, mixed with oil slicks, extend for many kilome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