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推海洋文化 青年記錄鯨豚生態

推海洋文化 青年記錄鯨豚生態
2012.10.23
中央社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7448246.shtml

【中央社╱台北23日電】

一群在都市打拚的花蓮青年,難忘家鄉海洋之美,返鄉拍攝鯨豚、魚類生態和漁民出海並剪輯成影片,做為推廣海洋文化的教材。

有感於漁村文化沒落,一群在都市工作的花蓮青年,決定返鄉回饋社區,並組成團隊參與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

團隊成員吳宴鈴說,自己畢業後也是先到台北工作,但工作一段時間後,還是很懷念花蓮的海風和太平洋的海景,加上大學擔任海洋解說員的難忘經驗,所以決定返鄉,致力推廣自然生態教育。

團隊以訪談、拍攝漁民出海的生態短片為主軸,帶攝影機坐上漁船,嘗試拍攝鯨豚、魚類生態和記錄漁民的海中生活;雖在船上遇到大風浪,成員暈船嘔吐不止,但他們仍堅持拍攝,並捕捉到鯨豚出沒的畫面,這些畫面將剪輯成影帶,用作宣傳漁業文化和海洋教育的教材。

團隊成員也和飛魚灣海洋文化協會合作,集結漁民、海洋研究人員和生態旅遊推廣人員等,共同推廣海洋漁業文化,希望透過海洋文化解說,吸引青年學子參與,並引導漁村傳統產業轉型觀光,為漁村發展帶來新契機。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專家:在欽州三娘灣一帶的中華白海豚生存壓力最小

專家:在欽州三娘灣一帶的中華白海豚生存壓力最小
2012年10月14日
新華通訊社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10/14/c_113362819.htm

10月11-12日,第七屆全國海洋資料同化研討會暨北部灣海洋環境專題研討會在欽州市舉行,全國海洋科學領域的多名教授、專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期間的信息顯示,三娘灣中華白海豚在全國活得最“輕松”。

據介紹,全世界共有80多個種類的鯨,中華白海豚屬于體型較小的鯨類。有組織的賞鯨活動遍布全球,至今已有80多個國家開展賞鯨旅遊。而在我國,中華白海豚觀賞遊也在近年來得到了較快發展。中華白海豚自我國長江口以南至北部灣海域均有分布,尤以海灣和江河入海口海域較多。但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大型捕撈業及沿岸大工業的發展,東南部一些海域的鯨類活動受到一定的影響,有的逐漸遠離海岸,有的種群大大減少。

研究人員在會上公布,對比全國其他海域,目前分布在欽州三娘灣一帶的中華白海豚分布壓力最小,其原因:一是三娘灣海域靠近大風江入海口,漁業資源豐富,海豚不愁吃;二是三娘灣海域的位置正好避開了船舶主航道,海豚的家園較少受到大型船類幹擾;三是長期以來,三娘灣漁民保持了傳統的家庭式小船捕魚方式,沒有大型捕撈作業,避免了對海豚的直接傷害;四是欽州市政府近年來盡量避免在三娘灣沿岸布局大型產業,使欽州三娘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保持了較為穩定的種群,海豚觀賞業也保持了較大的優勢。

在全區率先開設海類專業的欽州學院是廣西海洋教育與研究的重要基地。為了實現人與動物的雙贏發展,欽州學院的研究人員吳海萍呼吁給予動物更多的空間,並建議制定合理的賞鯨規章制度,有序有度地觀賞,同時培訓專業的賞鯨解說人員,讓更多的人了解海豚、愛護海豚和主動加入保護海洋生態的行列。(記者 韋義華)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傷痕累累 瓶鼻海豚擱淺亡

傷痕累累 瓶鼻海豚擱淺亡
2012-10-12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oct/12/today-south19.htm?Slots=TPhoto

〔記者楊金城/北門報導〕台南北門王爺港海汕,昨天早上七點多有一林姓漁民發現一隻保育類的瓶鼻海豚擱淺沙灘,台江鯨豚救援小組和海巡署五一大隊獲報前往救援,這隻公海豚仍因受傷過重,擱淺後只活了四十五分鐘。

發現擱淺海豚的漁民林吉全說,海豚被沖上沙灘後還在掙扎,尾鰭拍動,只是力氣愈來愈弱。

林吉全趕緊通報搶救擱淺海豚,台江鯨豚救援小組志工黃永豐和五一大隊長黃智邦帶著弟兄趕往海汕營救海豚,以海水澆淋海豚保持潮溼,也以木條插在沙灘上防止奄奄一息的海豚被海水捲走。

黃永豐檢視海豚身上傷痕累累,感嘆說:「這隻海豚真歹命!」舊傷未癒,背部、腹部還有幾處新傷口,疑被漁船螺旋槳打傷所致,無力游回大海。

救援人員在等待將海豚送回鯨豚救援中心時,受傷海豚只活了四十五分鐘就傷重死亡。送回救援中心進行解剖和研究。

救援人員一度以為擱淺海豚是瑞氏(又稱花紋)海豚,農業局森林及自然保育科人員抵達後,依據鯨豚圖鑑確認擱淺死亡的是瓶鼻海豚,體長約二米半、重約一百三十公斤,是隻公海豚,依其體型瘦小,生前應飽受折磨,讓救援人員十分不捨。

 
瓶鼻海豚昨早擱淺北門海汕,海巡弟兄澆淋海水保溼仍救不回。 (記者楊金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