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滋味-白海豚最好會轉彎!
2010-07-17
中國時報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00314+112010071700143,00.html
文/黃麗如
攝/黃麗如
「你們國家竟然不要白海豚,我去年才花了台幣快20萬元特別到祕魯的亞馬遜河看粉紅海豚。」馬來西亞友人陳桑說。
從台灣飛去祕魯將近25個小時,之後還要舟車勞頓的找粉紅海豚,但從台灣各個角落到彰化西濱看白海豚卻花不到一天的時間,那麼好的觀光資源為何要就地作廢蓋石化廠,讓人不解。
台灣的生態旅遊常常是無關痛癢的口號,政府以為修修步道、辦辦季節慶典、派幾個導覽員去站崗解說就是在推行生態旅遊。每當土地和財團的利益有關,原生的生態就成了祭品,因為再罕見的生態都敵不過誘人的經濟發展。
● 工程與政策 扼殺了生態!
對有錢人來說,一切都可用錢解決,環境可以再造,甚至可以花錢做渠道請白海豚轉彎,一籮筐以人為本位的思考正好暴露了當權當勢者對生態發展的無知。
如果政策與發包工程可以左右一切,櫻花鉤吻鮭怎麼會那麼難復育、紫斑蝶為何每年的路線不一樣、藍腹鷴為何不是說看就看得到、賞鯨船為何不能百分百的保證一定可看到鯨魚?
當國際的風潮開始注重環保、減碳、低開發,我們的政府為何老是要逆天而行,酷愛發包工程、溺愛工業與科技,感覺上小小台灣快變成科學怪人,與自然完全決裂,觀光局網站狂唱的: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簡直成了憑弔之詞。
● 捕鯨變賞鯨 冰島反賺錢!
白海豚一定得轉彎嗎?難道西濱海域不能發展成台灣生態旅遊的重鎮,非得變成石化園區才行嗎?相較於工業經濟帶來的污染與對環境的不友善,以環境為主題的綠色經濟反倒能有可觀的獲利。
長期研究鯨豚生態的加拿大籍生物學家Brandon就表示,冰島過去以捕鯨作為經濟的來源,但從1991年開始推展賞鯨旅遊、以保育代替過去的獵殺後,賞鯨人數從1991年的100人到2000年已經有4萬5千人,10年成長450倍,所帶來的觀光收益及相關就業率都是捕鯨時期的好幾倍,最重要的是,珍貴的鯨豚生態被保留,許多遊客大老遠的飛去冰島賞鯨。
反觀台灣,對於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心力、精神投入的生態旅遊就很消極,比方嘴上喊著燕鷗季,但想賞鳥的人卻不得其門而入。對官方單位來說,辦理生態旅遊遠不及發包工程蓋廁所來得有具體業績。
● 砸錢辦花博 不如修機場!
台灣走久了,你會發現官方發展旅遊的基礎在發包工程,一車車的砂石、水泥是台灣觀光的發展基石,我們習慣先摧毀生態,然後才用大量的水泥打造假假的旅遊情境。
就像現在正在大興土木的台北花卉博覽會,有誰可以告訴我,為何我們要花那麼多億辦花博?為何辦花博要把兒童樂園鏟掉,害我今年夏天不能去野台開唱?花博難道不能自然的融入城市之中、人民的生活之中、甚至成為常民的生活態度與行動,非得要靠一個個花錢的「意象裝飾」才算是博覽會嗎?如果要砸錢搞那麼多「意象裝飾」,為何不趕快灑錢去裝飾我們落魄的國際機場,搶救我們的機場門面比辦花博還重要百倍。
● 美麗的力量 原來是暴力?
我不知道花博主打的「美麗的力量」到底是啥,只是已經深刻的感受到這個力量在台北所存在的暴力,匪夷所思的把原來的植物鏟起來,再鋪天蓋地種新的植物(請問原來的植物去哪),所有的活動總結到最後都是一個一個的土木工程。活動結束後,又是一波拆拆補補的土木工程。
我們的旅遊生態就是發包工程,沒有工程可發包的就不會受到重視,就像白海豚。別天真的以為再發包一個工程、幫白海豚多蓋一條渠道牠們就會轉彎游到其他地方。香港赤臘角機場之前就幫白海豚蓋過渠道,但,白海豚並沒有轉彎,而是徹底消失。
(更多黃麗如的旅遊報導,請上 http://blog.chinatimes.com/nomad)
▲生態是最好的觀光資源,不需做過多的建設,就有觀光客會前來旅遊。
▲遠在非洲波札那的Okavango是非洲內陸最大的淡水三角洲,該國為了保護原始生態,周邊低度開發,吸引了大批旅人,儘管旅費昂貴,但旅館與露營營地仍供不應求。
▲發展生態旅遊不是只有修建步道,一個地區的物種、棲地如何自然呈現、教育大眾才是重要的議題。
▲不要等到建立了生態館才開始想要保育,通常都是一個物種瀕臨絕種才會有生態紀念館。
▲大自然是不可左右的,就像賞鳥,你無法保證今天可以看到什麼樣的鳥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