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台救白海豚 保護棲地刻不容緩

台救白海豚 保護棲地刻不容緩
大紀元
11月7日
http://epochtimes.com/b5/9/11/7/n2714268.htm


圖說: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研擬規劃優先保護的棲息地。(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大紀元11月7日訊】 (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台灣台北報導)拯救瀕臨滅絕之路的白海豚,6日國內外專家齊聚台灣,研擬「優先保護棲地」的建議書,期望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各界能將此份建議書作為採取保育措施的基礎。

「優先保護棲地」範圍邊界,由台北縣淡水河口北側起,沿西海岸南下至曾文溪口南側止,並從海岸線(1年最低高潮)向外延伸3公里(1年最低低潮),或至30公尺等深線,以較遠者為準。

在「優先保護棲地」範圍內採取相關措施,阻絕漁業、用水、開發行為、污水排放和製造噪音等5大傷害白海豚的嚴重行為。

保護棲息地

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的棲息地是全球的責任。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鯨類專家小組(IUCN)主席瑞夫斯(Randall Reeves)表示,世界污染、氣候變遷嚴重,拯救非常緊迫,須要實際行動,要快,再快,更快,永遠不能停止。

1990年參與拯救長江白鱀豚保育與輔導的工作,瑞夫斯簡短描素當時的心情,「事情改變的太快,短短的時間內,情勢逆轉、消失。」中國的環境在經濟開放下,棲息地嚴重的破壞。

據會場瑞夫斯的說法,白鱀豚已確定消失。而中國是否仍有人工培育的白鱀豚,不確定。但以保育界的認識,所謂保育,是將被破壞的環境恢復到瀕臨滅種的動植物能留在原地,繼續生存繁殖,保育工作才算成功,所以重點在棲息地的復原。

命運共同體

全球面臨相同的問題,污染、氣候變遷、生物生態棲息地嚴重破壞,已非單一國家可獨立解決,全球科學家皆有共識,對各地環境變化投入關注及研究,找出解決方法。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由17位國內外海洋生物學及生態學家所組成。主席羅斯(Dr. Peter Ross)來自加拿大,多次來台參與台灣白海豚的討論研究。

今年9月苗栗沿岸擱淺一隻白海豚,羅斯表示,失去一隻中華白海豚會非常可惜,失去多隻就是這個地區有問題。他同時聲明,白海豚與國家經濟發展没有任何衝突。

跨部會合作

白海豚平均年齡30至40歲,10歲為成年,且3、4年才生一隻。農委會林務局表示,未來規劃保護棲地以45至110隻的活動範圍。

林務局並表示,沿海居民與白海豚習習相關,西部沿岸從事漁業相關行業約8萬5千人,已計畫限制漁民補抓的類別及範圍、使用的工具、輔導轉型等。

水利署取消了大甲溪八寶堰工程、環保署對白海豚有影響棲地的五項威脅,列為環評的評估事項,各部會皆承諾要有積極的作為。

「優先保護棲地」建議書參考各地及台灣所有科學報告及研究數據,所列範圍,包含己有確認白海豚被目擊的海域,以及根據已知的棲地偏好資訊被認為「適合」白海豚利用的水域。

小組討論結果將撰寫為文,投稿至科學期刊進行審查發表,接受國際檢閱。

【小辭典】台灣白海豚

2002年中華白海豚首度在台灣發現,目前以農委會林務局的研究調查,台灣地區約有90-96隻,成年80隻,南北海域大範圍活動只佔一半。平均在離岸邊非常近的1.35公里,水深15米處活動。

白海豚是鯨類活動範圍最接近人類的魚群,所以很能反應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的行為。但生育能力極弱,對環境極為敏感,不易復原的特性,也是其瀕臨滅絕的原因。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