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漁業衝擊與東台灣海峽駝海豚保育工作坊」會議結論

下載雙語版
漁業對東台灣海峽白海豚的衝擊
台北,2011年4月28日

注意:中文翻譯僅供參考,請以原文為準


急須保育:東台灣海峽白海豚(ETS Sousa chinensis)身處險境
●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族群數量已經少於百頭
● 棲地僅剩苗栗至台南之間的沿岸淺水海域(<30公尺)
面臨五大威脅包括棲地消失、污染、淡水流量減少、噪音騷擾及漁業
為避免這群嚴重瀕危族群(IUCN 2008)的滅絕,必須立即行動減緩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棲地內的五大威脅

為解決漁業對東台灣海峽白海豚的威脅,由東台灣海峽白海豚科學技術工作小組(ETSSTAWG)主持,邀請來自各國大學、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鯨豚科學專家,於四月25~28日在台北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召開工作坊。此次工作坊主要目的為評估漁業衝擊並提供解決之道,期待能保護和復育這群稀少的白海豚族群。此次參與工作坊的學者有:Peter Ross博士、Elisabeth Slooten博士、陳昭倫博士、 John Wang博士、Lorenzo Rochas-Bracho博士、Karin Forney博士、Sarah Dungan、Kim Riehl、Robin Winkler及楊世主。

主要結論:
漁業的直接威脅:
使用漁網和漁線作業是全球公認造成海豚誤捕的問題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棲地內的漁業強度(每公里0.013-0.056張網具)與國外因漁業誤捕造成海豚數量下降的地區相近或更多;
台灣漁業署資料顯示,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之白海豚棲地內的漁船(舢舨、膠筏、其他動力船舶)共6,318艘;
三層網和刺網最容易導致海豚誤纏受傷或致死;其次為拖網,水產養殖和其他漁業偶爾也會發生傷害海豚的情況;
已有明確證據顯示東台灣海峽白海豚受到漁具誤纏。曾有白海豚被拍到身上纏著漁具;超過百分之三十的白海豚身上具有被漁具纏住受傷的明顯疤痕;2009年9月25日苗栗海灘發現的死亡白海豚身上也有誤觸漁具所造成的新鮮傷口。

漁業的間接威脅: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族群有不少健康狀況不佳的個體,顯示其食物的質和/或量是有限的;
過漁、密集拖網干擾海洋棲地及破壞食物網的漁業會使東台灣海峽白海豚的食物來源耗竭;
其他對海豚或其食物的潛在威脅包括油料、垃圾和廢氣的排放、誤觸丟棄或遺失的漁具,以及船舶撞擊與噪音。

迫切且有效的保育方案:
根據國際公認的評估方法,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族群只要每年移除0.13頭以上(即每7.7年移除一頭),此族群就不可能再回復。
利用聲音威嚇、改良刺網和季節性休漁並無法有效減少此瀕危族群的誤捕事件,反而可能造成更多傷害;
欲解決東台灣海峽白海豚誤觸網具的問題,必須搭配漁業規範和/或海洋保護區,後者需要強制禁止於海豚棲地內使用三層網、刺網和拖網作業;
鑒於無法完全杜絶網具誤纏問題,在白海豚棲地範圍內應立即實施上述方案;
從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例子來看,若誤捕問題得以解決,其族群還是有機會復原的;
作為解決方案的永續漁業不但有利於海豚生存,也將為漁民帶來財富。

下載雙語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