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我們做了什麼? 讓珍稀動物消失

我們做了什麼? 讓珍稀動物消失
2009/05/21
【聯合報╱徐如宜】


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講述一隻台灣長臂金龜,吸引日籍學者鹿野忠雄飄洋過海到台灣研究自然生態的故事。
劉學聖/攝影


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為雄中學子,介紹了「台灣珍稀動物」,在故事的背後,其實有著諸多期待。他誠摯希望能為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營造一個對話的平台;希望荒野原始森林和工業都市文明,能有個緩衝點;也希望未來在座頂尖知識份子帶領台灣往前走的開發過程中,能更細膩、友善的對待台灣的自然環境。

劉克襄應中鋼集團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系之邀,風塵僕僕的來到高雄中學。先請師生在30秒中,認識「已經消失的台灣」,埋下台灣生態危機的伏筆。

消失物種 曾是你我的記憶

野生梅花鹿─一九一年起,各地不再記錄;短尾信天翁─一九三○年代起,自台灣的離島消失;香魚─一九六○年起,無人在溪流裡捕獲;台灣雲豹─一九八三年,出現最後一筆野外記錄;水獺─一九八○年起,本島溪流沒有蹤影。


劉克襄領著雄中學生,進入台灣山林尋找珍稀動物。 劉學聖/攝影

當師生還震懾於福爾摩沙物種消滅的失落中,立即又陷入另外30秒「即將消失的台灣」陰影裡。

櫻花鉤吻鮭─棲息在七家灣溪,尚有二千餘尾;蘭嶼角鴞─僅在蘭嶼棲息,可能不及百隻;台灣狐蝠─數目不詳,少數在綠島記錄;大翅鯨─一九六○年後,東海岸只有二、三筆記錄。中華白海豚俗稱「媽祖魚」,西海岸剩不到一百尾。劉克襄說,「這下中華白海豚會不會滅絕,真的要靠媽祖保佑了!」

「自然資源不只是必須保護的,生態環境物種就跟文學藝術、歷史古蹟一樣,都是一個區域無可取代的地方文化特色。」劉克襄請大家自省,過去四百年,我們到底做了什麼?讓這個島嶼成為物種容易消失的地方?

鹿野忠雄 七探雪山尋金龜

劉克襄以一九二○年代日籍探險家鹿野忠雄為例,只為了小時候看到一隻台灣長臂金龜的標本,種下嚮往台灣自然生態的種子;長大後到台灣完成七次雪山的單獨探查,留下珍貴的紀錄,儼然已內化為一個台灣人。

《座頭鯨赫連麼麼》是劉克襄十六年前出版的小說,將自己化身為座頭鯨,嘗試著以鯨豚的狀態去思考,有一天游入了淡水河。幾年前,他收到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第一句寫的是:赫連麼麼回來了!

原來是千禧年三月,台灣鯨豚研究專家周蓮香帶領的鯨豚研究團隊,在蘭嶼附近海域,驚遇一隻座頭鯨。團隊成員追逐著了三天,拍照、攝影,還以水下麥克風錄下牠的叫聲。

「座頭鯨的聲音有點兒像豬和大象叫聲的混合體。」在滿室師生的期待下,劉克襄模仿這種低沈的叫聲。據說有音樂界將座頭鯨的叫聲與古典音樂結合,歸為可以撫慰人心的「療傷音樂」。

跟拍座頭鯨 大海漂三天

研究人員跟了三天,但茫茫大海,如果證明是牠在「台灣海域」出現的呢?終於在第三天,座頭鯨在靠近島嶼處也大方的展示躍身擊浪,也就是「鯨跳」,研究人員趕緊按下快門。「這就是愛台灣啦!」劉克襄說,因為鯨跳的背景是一片蓊鬱林木,其中零散夾雜著木麻黃,這是當年林務單位到蘭嶼栽植木麻黃失敗的痕跡,也成為座頭鯨出現在蘭嶼紅頭村八代灣的鐵證。

寫信給劉克襄的這名余姓女生,就讀雄女時拜讀了《座頭鯨赫連麼麼》,就告訴劉說她要去當水手。大學畢業念海洋生物研究所,航海找鯨魚找了一年,結果只找到海豚。現在的她,在座頭鯨大本營的夏威夷,繼續追逐夢想。

劉克襄接著述說雲豹、黑面琵鷺的故事,在淡淡的哀愁中,傳遞源源的希望。「二○二○年時,希望此後的台灣,不再有動植物滅絕,甚至,消失的也能回來。」這是劉克襄深切的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