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式海洋教育?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24/today-o5.htm
朱玉璽 (作者為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 )
二○○七年教育部正式研訂「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將投入更多資源在海洋教育上。
從台灣還在捕鯨鯊、台塑煉鋼廠的環評審查漠視中華白海豚的生存權、全台的海岸線消波塊林立、環島公路即將破壞台東南田到屏東旭海的自然海岸、蘇花高速公 路的規劃、墾丁公園的不斷開發破壞海洋生態。更誇張的是,緊鄰國立海洋生物館的後灣陸蟹棲地被建商整地而造成大量死傷,這些極為負面的海洋事件見證台灣的 海洋教育,其實跟我們的海岸及海洋一樣,已體無完膚,傷痕累累!
越多的海洋生物被引進海生館,就代表無數的大海生命從其棲地被捕捉,而被剝奪自由。當我們驚奇於壯碩、特殊的海洋生物奇景呈現於眼前,並引以自豪時,我們的海洋教育是倒退還是進步?
當海生館的營運蒸蒸日上,每年近六百萬的人潮,不僅不能帶動周遭海岸棲地的保育與鄰近漁村文化的提升,反而讓我們看到日漸破壞的陸蟹棲地與蕭條的後灣與射寮漁村。
海洋教育的核心目標,不是應朝向棲地的保護與優良漁業文化的傳承與建構嗎?當政府如火如荼推動海洋教育之際,除了提升國人的海洋基本知能外,更應鼓勵大 家透過專業的協助走入海岸社區、漁村、沿海環境。從事調查、訪談、擔任海洋志工、海岸生態巡守員等等,一點一滴建構屬於台灣海島獨有的海洋性格與海洋文 化。當我們能欣賞老漁民動人的生命情懷與一幕幕大海的故事,屬於大海的養分才能滋潤涵養我們。
海洋教育的內涵當然包括國人一向缺乏的海洋知識,但更重要的還是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對海洋和海洋生物的尊重、反省與謙卑。身為海洋的民族,理應敞開胸懷傾聽先民的海洋智慧與務實了解海洋的現況,讓深邃的大海洗煉、喚醒我們塵封已久的海洋本能。
海生館或許帶給許多國人歡樂與「虛擬」的海洋體驗,加上些許點綴式的「海洋教育」,其實背後是犧牲了無數海洋生命自由權所換來的代價!當無數遊客成就海 生館的繁榮,周遭海岸棲地與漁村文化卻無法有效保護與共存共榮時,海生館的營運價值是否必須調整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