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保護鯨豚 巴西提倡劃設保護區

保護鯨豚 巴西提倡劃設保護區
環境資訊電子報
本報2008年12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楊佳珊編譯,莫聞審校
http://e-info.org.tw/node/39928

巴西在南美洲東部、東北部的海岸線,共有約有8,000公里長。為了加強保護巴西領海內的所有鯨豚,該國總統魯拉上週(18日)簽訂一項聯邦法令,劃設「巴西鯨豚保護區」(Brazilian Whale and Dolphin Sanctuary),巴西駐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代表帕拉佐(José Truda Palazzo, Jr.)表示,「這項計畫向國際社群傳遞一個清楚又強而有力的訊息,讓全世界知道巴西對於鯨豚保護的決心,並加強推動『南大西洋鯨豚保護區』〈South Atlantic Whale Sanctuary〉行動,讓保護區遍及整個海域。」

帕拉佐表示,「巴西鯨豚保護區法令同時也是在倡導不具殺傷力的用途,並且和鄰國合作一起為鯨豚保育推行跨區域性行動。」

目前,巴西與智利等拉丁美洲國家組成一個「布宜諾斯艾利斯小組」,在國際捕鯨委員會中進行談判,來確保賞鯨活動納入合法的鯨豚管理方式之中,並且讓大部分海域只准許賞鯨這種非致命性的鯨豚利用方式。

智利在9月份間已頒布一項法令,宣佈將智利管轄水域劃設為鯨豚保護區,讓綿延在南美洲西岸、總長約5,500公里海岸線內的鯨豚受到保護。

巴西與智利的行動源於國際捕鯨委員會的努力。該委員會目前正試圖中止捕鯨和反捕鯨國家間長年以來的爭端,像是原住民社群的捕魚量、「以科學為目的進行捕鯨」的法令漏洞,以及設立保護區等等問題。因此,IWC並須協調各方歧見,在在鯨豚保育及捕鯨活動管理上,儘可能達成共識。

目前,國際捕鯨委員會未來行動小組分別在9月於美國佛州,以12月8-10日在英國劍橋,舉行第一次與第二次工作會議,會議主席同樣是由2007年之前擔任聯合國副祕書長一職的秘魯特使索托(Alvaro de Soto)所主持。

這一系列的協商會議均由國際捕鯨委員會6月智利聖地牙哥舉行的年度大會中授權。當時該項會議一致同意的程序包含兩項要點,其中一項是沒有觀察員出席的討論小組可隨時召開動腦會議,但會議結論不具決策性;第二則是由委員會召開的全體會議,觀察員可出席。

未來行動小組會議預計將在2009年3月間在羅馬召開一次國際會議,開放讓觀察員參加;在此會議之前,預計在2月間公告他們的討論成果。這些討論,都會在2009年6月間的全體會議中再進一步深化並作成決議。

【參考資料】ENS報導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08/2008-12-18-01.asp

Brazil Declares Whale Sanctuary Along Entire Coast
BRASILIA, Brazil, December 18, 2008 (ENS) - Brazilian President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 today signed a federal decree establishing the Brazilian Whale and Dolphin Sanctuary, reinforcing protection for all cetacean species in Brazilian jurisdictional waters. Brazilian waters stretch along the nation's 8,000 kilometer (5,000 mile) long coastline on the east and northeast coast of South America.

According to Brazilian Commissioner to the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José Truda Palazzo, Jr., "the initiative sends a clear and powerful messag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relation to Brazil's commitment towards whale conservation, and also reinforces our campaign for a South Atlantic Whale Sanctuary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 entire oceanic basin."

In September, Chile enacted a law declaring Chilean jurisdictional waters to be a whale sanctuary, protecting the cetaceans all along its 5,500 km (3,400 mile) long shoreline on the west coast of South America.
Humpback whales off the coast of Brazil at Praia do forte, Bahia state (Photo by Nigel Addecott)

Currently, the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is attempting to settle a years-long dispute between whaling and non-whaling countries which encompasses issues such as coastal quotas for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the scientific whaling loophol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anctuaries.

Together with other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which make up the so-called Buenos Aires Group, Brazil is engaged in the negotiation to ensure that whalewatching is recognized as a legitimate whale management option and that large areas are set aside exclusively for this type of non-lethal use.

Palazzo says the Brazilian Whale Sanctuary decree also provides for the promotion of non-lethal uses and for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develop regional initiativ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etaceans.

As part of its agreed process to arrive at a consensus solution to the main issues fa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to enable it to best fulfil its role with respect to the conservation of whale stocks and the management of whaling, a second meeting of the Small Working Group on the Future of IWC was convened earlier this month.

The meeting took place in Cambridge, UK from December 8-10 and was again chaired by Ambassador Alvaro de Soto of Peru, an under-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til 2007.
Humpback whale mother and calf off the coast of Brazil at Praia do forte, Bahia state (Photo by Nigel Addecott)

The first Small Working Group meeting was held in Florida in September, also chaired by de Soto.

The process, agreed by the IWC by consensus at its annual meeting in Santiago, Chile in June, is made up of two components - one or more small, non-decision-making meetings of the Small Working Group held without observers being present to allow the free exploration of ideas; and full meetings of the commission which are open to observers.

The Small Working Group will report to an intersessional meeting of the commission, which will be open to observers, scheduled to take place in Rome from March 9-11, 2009. The Small Working Group report will be available in February.

The earliest formal decisions can be taken on the IWC's future will be at the Annual Meeting in Madeira, Portugal in June 2009, which will be open to observers and the media.

"I was delighted with the discussions we had at this meeting," said the IWC Chair Dr. Bill Hogarth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I've said before, this is a vital process for the future of whale conserv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activities that can affect their status. All IWC members want healthy whale stocks, whatever disagreements may exist on how they should be used."

At IWC meeting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 including Brazil have repeatedly failed in their bids to establish a whale sanctuary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Ocean from the east coast of South America to the west coast of Africa.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誰來關心媽祖魚」英文摺頁

各位支持媽祖魚聯盟的朋友,以下有媽祖魚保育聯盟設計的英文摺頁電子稿,歡迎推廣使用,
讓媽祖魚保育議題讓更多人能知道,並請繼續支持我們。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twSousa/EnglishBrochure




















福建省海域首次設立禁漁區保護中華白海豚

福建省海域首次設立禁漁區保護中華白海豚
2008-12-21 11:35:50
來源:新華網福建頻道─海峽導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fj.xinhuanet.com/nnews/2008-12/21/content_15239555.htm

廈門9.253平方公裏的海域昨日起成為常年禁漁區,禁止一切捕撈、養殖和垂釣行為。這是福建省海域首設禁漁區。

根據省海洋與漁業局安排,廈門鐘宅、劉五店、澳頭、五通四點連線的同安灣口湖裏一側7.183平方公裏海域,五緣灣大橋以南五緣灣內2.07平方公裏海域為常年禁漁區,目的是保護活躍在這些海域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記者 黃耀文)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誰來關心媽祖魚」中文摺頁

各位支持媽祖魚聯盟的朋友,下面有媽祖魚保育聯盟設計的摺頁電子稿,歡迎推廣使用,
讓媽祖魚保育議題讓更多人能知道,並請繼續支持我們。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twSousa/qCKAdJ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媽祖魚生存研究基金11月財務報告

媽祖魚生存研究基金專案損益表

2008/07/11~2008/11/30


項目 金額(NTD)
捐款收入 267,572
收入合計 267,572
   
海洋朝聖之旅報名費 15,000
印製白海豚摺頁DM,購台灣鯨類圖鑑 18,900
交通費.郵資.信用卡刷卡手續費等 6,467
支出合計 40,367


媽祖魚保育聯盟墊付 250,000
私人借貸 250,000
福爾摩莎鯨研究小組專案費用  
8/26 支付第一期款 500,000
11/28 支付第二期款部份 56,303
本期結餘 170,902


福爾摩莎鯨研究小組專案費用 1,200,000
已支付 (556,303)
尚須支付 643,697
9711月底止, 資金不足(含私人借貸) (722,795)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規範船速保護鯨魚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規範船速保護鯨魚

國際環境資訊發報台
CIEREnv 2008-12-09 14:37:58
http://blog.yam.com/CIEREnv/article/18726449

生態保育_20081208_Medill Reports

經過環保團體5年來的努力,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將要求長度65英呎以上的船隻,進入美國東岸主要港口20海浬範圍內以後,必須將船速降至10節以內,避免北大西洋露脊鯨(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s)遭受傷害。高度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經常因不小心游進大型船隻之間而受傷死亡,NOAA官員表示,目前北大西洋露脊鯨總數僅存3、400 隻,而與船隻碰撞是其主要威脅,因此為了恢復鯨群數量,將開始強制執行這項規定。環保團體雖然讚許這項進步,但對於該規定有5年期限表示遺憾。環保團體表示,要用5年證明措施有效並不容易,因為往往被發現的鯨魚屍體數量並非實際的死亡數量,所以很有可能發生被找到的屍體增加,但實際死亡數量減少的情況。

http://news.medill.northwestern.edu/washington/news.aspx?id=109551

Ships must slow for slow-moving whales

WASHINGTON—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s are among the most endangered whales in the world, and many times they are killed after swimming into large ships. Starting Tuesday, NOAA,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will require ships 65 feet or longer to slow their speed. They must stay below ten knots within 20 nautical miles of key ports along the United States east coast.

“It’s a highly endangered species,” said Greg Silber, the coordinator for recovery activities for endangered large whale species at NOAA. “There are about three or four hundred individuals total in the entire population. Collisions with vessels is the major threat and we really need to address this in order for this population to recover.”

After a five-year push from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the regulation was approved in October and will now be enforced.

Although many environmental groups appreciate the move to protect the species, they aren’t completely content. “It’s long overdue,” said Sharon Young, the marine issues field director for the H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biggest disappointment in this rule is that it contains a five-year, what’s called a sun-down clause, which basically expires in five years.” Five years from now in 2013, the regulation will only continue if there is proof that it is effective.

But Young says that proving effectiveness is difficult. The number of whales’ bodies found may not be the complete number of whales actually killed.

“If we found four whales’ bodies in the last five years, we might have actually had 15 whales killed, we just didn’t find most of them. Wherea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we might actually find five dead whales even though only seven of the animals actually died,” said Young who said the rule might ultimately result in a 50 percent reduction in whale deaths. “So even though the actual number of bodies found went up, it might make it look as though the rules might not have been effective when they could actually be pretty effective.”

NOAA said it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setting up the standards for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gulation.

保育團體呼籲嚴格約束船隻 減少海洋噪音

保育團體呼籲嚴格約束船隻 減少海洋噪音

國際環境資訊發報台
http://blog.yam.com/CIEREnv/article/18585686
CIEREnv 2008-12-05 14:22:56
生態保育_20081203_UNEP

許多野生動物保育團體,在目前羅馬的移棲物種公約會議(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conference)中指出,全球海洋生物正面臨船隻增加、地震調查與軍事聲納等多重噪音來源的威脅,而全球暖化更可能加劇這些問題。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表示,海水酸度持續增加,而酸化的海水吸收低頻聲音的能力會減弱,致海洋中的噪音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研究人員指出,相較於工業革命之前,海水的吸收能力下降了10%。有鑑於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課題日趨嚴峻,保育團體呼籲各界對地震、石油或天然氣探勘船採取更嚴格的規範,而海軍也應盡量減少使用聲納。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553&ArticleID=6007&l=en

Governments and Wildlife Groups Take Soundings on Noise Pollution and Ship Strike Threats to Whales and Dolphins

Rising Levels of Greenhouse Gases May Aggravate Rising Tide of Noise from Ships, Oil Exploration and Military Sonar

Rome/Bonn/Nairobi, 3 December 2008 - The world's oceans and seas are becoming noisier as a result of increases in vessels; a rise in seismic surveys and becaus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litary sonars , an alliance of wildlife groups said today.

They are concerned that the cacophony of sounds pervading the once seas are intensifying threats to marine mammals who use sound, sometimes over great distances, to communicate, forage for food and find mates.

The groups, attending a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s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conference in Rome, are urging governments and industry to adopt quieter engines for ships, tighter rules on the use of seismic surveys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new, less intrusive sonar technologies by navies.

The news comes amid new concerns that rising levels of carbon dioxide (C02), the result of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may be aggravating noise levels from increased human activities.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established by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and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sation, warned in its latest report of growing acidity or 'acidification' of seas and oceans.

The IPCC flagged concern over the impacts of falling PH levels (increasing acidity) on coral-reef building creatures and on plankton at the base of the marine food chain.

Researchers at the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also suggesting that increasing ocean acidity may be making the marine environment noisier.

Indeed the changing chemistry of seawater may mean that currently it is 10 per cent less absorbent of 'low' frequency sound than it was prior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Unless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are cut - a key issue on the table this week in Poznan, Poland at the UN climate convention meeting - acidity levels in the seas and oceans could reach a point by 2050 where noise from ships to seismic guns is travelling 70 per cent further.

Mark Simmonds Science Director of the 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 Society, who is attending the UNEP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meeting, said: "Underwater, man-made noise, is already triggering a kind of acoustic fog and a cacophony of sound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seas and oceans.

"In addition there is now evidence linking loud underwater noises with some major strandings of marine mammals, especially deep diving beaked whales. However, it also appears that other species may also be affected and this year has for example witnessed two major stranding events in Madagascar and the United Kingdom which are still being investigated," he added

"Now we confronted with cutting-edge evidence that fossil fuel burning and the build-up of C02 may pose a new and even 'louder' threat unless urgent action is taken to cut emissions over the coming years and decades. There clearly needs to be a comprehensive and joined-up response to noise pollution in the underwater world,"he added.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its member states have submitted a draft resolution to the 9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EP-CMS this week on marine noise. ( READ FULL STORY)

海水酸化影響聲音傳導 衝擊海洋生物溝通

海水酸化影響聲音傳導 衝擊海洋生物溝通

國際環境資訊發報台
CIEREnv 2008-10-14 20:15:11
http://blog.yam.com/CIEREnv/article/17726455
水質保護_20081006_Tehran Times

石油與煤炭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只加劇陸地上的空氣污染,也可能形成海裡的噪音污染。根據美國加州蒙特瑞灣水族研究學會的最新研究指出,過去10年來石化燃料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其中約有40%為海洋所吸收,因此造成海水酸度增加,使人類在海中製造出的中、低頻聲音更不易為海水吸收,因而得以傳導得更遠。此波段的聲音主要由工業活動或船隻所產生,正好也是鯨魚、海豚等海洋生物用以搜尋食物或溝通的頻率,此外,近年來人類產生的噪音與日俱增,都將對海洋生物的溝通造成影響。


http://www.tehrantimes.com/index_View.asp?code=179327

Pollution makes oceans noisier

The ocean may soon begin to sound more like New York City to dolphins and whales.

As carbon dioxide levels rise and make the world's oceans warmer and more acidic, the increasing amounts of the gas could also make the seas noisier, especially in the soprano range, a new study suggests.

The increased burning of fossils fuels such as coal and oil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has injected more and more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e oceans absorb a large chunk of this extra carbon dioxide (about 40 percent).

The more carbon dioxide that water absorbs, the more acidic it becomes; this is why sodas, with their carbon dioxide bubbles, are acidic. This change in seawater chemistry alters the way sound moves through the ocean, allowing it to propagate farther, particularly for sounds two and a half octaves above ""middle C,"" said researcher Keith Hester of the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in California.

The pH of a liquid is gauged on a scale of about -1 to 14, where 7 is neutral. Anything above that is basic (for example, household bleach has a pH of about 13), anything below is acidic (lemon juice has a pH of about 2). The standard pH of ocean water is about 8.3, or slightly basic/alkaline.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estimates that the pH of ocean waters has decreased by about 0.02 units per decade over the last 20 years. The most conservative projections of the IPCC suggest that the pH of seawater could drop by a total of 0.3 units by 2050.

Not only does this increasing acidity threaten the ocean food chain by hampering the formation of shells and corals, it could also affect the communication of marine mammals by changing the way sound travels through the seawater. Essentially, the more acidic seawater gets, the farther sound travels in it. Sending sound farther

While the interactions causing this phenomenon aren't completely understood, chemists do know that seawater of different pHs absorbs specific frequencies differently. The more acidic that seawater is, the less low- and mid-frequency sound that it absorbs, letting those frequencies travel farther. With sounds traveling farther, the level of noise in the ocean will increase, Hester and his colleagues found in their study, detailed in the Oct. 1 issue of the 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Hester's calculations predict that the change in chemistry will have the greatest effect on sounds below about 3,000 cycles per second (or about two and a half octaves above ""middle C"" on the piano).

This range includes most of the frequencies that marine mammals, such as whales, use to communicate to find food and mates, as well as many of the underwater sounds generated by industrial activity and ships. (This human-generated noise has also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with evidence that it is affecting marine mammal communication.)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歡迎訂閱RSS(Atom)新聞

各位支持媽祖魚聯盟的朋友,我們的部落閣也可以訂閱RSS(Atom)新聞了,訂閱我們的RSS,隨時有最新消息送到您的手中。還有其他的新聞訊息組可供訂閱,請詳參首頁的右側邊條。希望你會喜歡我們的服務。

秘書處 敬上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海洋噪音:降低音量》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 (IFAW) 在研討會中提出一篇名為《海洋噪音:降低音量 (Ocean Noise: Turn it Down)的報告,越來越多的船艦、油氣探勘震波、鄰海建築與遊憩、新式軍用聲納等,使得海洋日趨嘈雜。該組織警告,以聲音作為溝通媒介、搜索食物以及尋找伴侶的海洋哺乳動物會因此受到更大的威脅。

按圖閱覽報告

海底噪音加劇 鯨魚海豚遭殃

海底噪音加劇 鯨魚海豚遭殃

BBC 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760000/newsid_7764000/7764020.stm
2008年12月03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3:07發表

在意大利羅馬開會的野生動物保護專家們說,世界的海洋噪音正在越來越多地壓制鯨魚和海豚用來相互溝通和導航的叫聲。科學家們指出,海底噪音加劇使海洋動物變得不知所措、無法找到伴侶或食物,它們的行為也發生年變化。他們說,商用航運的增多、新型軍事聲納系統的採用、以及海床天然氣勘探等都加劇了海底噪音。

專家們還說,他們現在發現氣候變化也加劇了海底噪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高加快了海洋變酸的速度,使人為噪音在海底傳播更遠。他們建議減少海底噪音的措施包括給船隻安裝噪音更小的引擎。其他措施還包括改變航運路線,減低船隻運行速度以及禁止在瀕危動物棲息海域進行測試和使用聲納儀。鯨魚和海豚保護協會的西蒙德形容海洋噪音像是一個巨大的雞尾酒會,每個人說話時都必須提高嗓音,直到大家誰都聽不見對方。這些專家是在聯合國舉辦的一次有關遷徙動物的大會上發出這些警告的。

野生動物遷徙物種保護公約》的100個簽約國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他們將考慮公布一項要求簽約國減少噪音污染的決議。

海洋酸化、噪音 鯨魚日子難熬

海洋酸化、噪音 鯨魚日子難熬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39543

摘譯自2008年12月3日ENS義大利,羅馬報導;葉松剛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白鯨;圖片來源:Jenny Spadafora由野生生物團體組成的聯盟12月3日表示,越來越多的船艦、油氣探勘震波、鄰海建築與遊憩、新式軍用聲納等,使得海洋日趨嘈雜。聯盟警告,以聲音作為溝通媒介、搜索食物以及尋找伴侶的海洋哺乳動物會因此受到更大的威脅。

該聯盟出席了在羅馬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舉辦的遷徙物種研討會(CMS),於會中呼籲政府與企業應為船隻安裝更安靜的引擎,進行震波探勘時應採用更嚴謹的規範,並讓海軍利用更新、低干擾的聲納技術。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IFAW) 在研討會中提出一篇名為〈海洋噪音:降低音量〉(Ocean Noise: Turn it Down)的報告,內容指出噪音增加的程度導致藍鯨能夠溝通的距離減少了90%。根據報告的估算,過去40年間,行駛在太平洋的船隻所製造的噪音每十年就會倍增。全球航運船隊的數量繼1965至2003年間成長一倍之後,預計將在2025年再增加一倍。在震波探勘中使用的空氣槍會產生巨大聲響,音量高峰值達到259分貝,每10秒就產生一次,過程長達數月之久,傳播距離超過3000公里。報告中指出世界上有超過90艘的震波探勘船,其中有1/4終年運行。此外,全球估計有300座海軍用聲納系統,產生超過235分貝壓力音波。如此巨大的聲響,比一般認為對人類安全的145分貝還要強十億倍以上。野生生物團體的律師法蘭克(Veronica Frank)表示:「我們需要大規模的行動,其中包含一項規範:超大型油輪以下,所有船隻的製造商與業主應該與國際間有能力的團體進行合作,將噪音減量方法一開始就列入船艦的設計與運作之中。」

海洋越來越嘈雜的消息也伴隨著新的隱憂: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增加,可能使得水面下的噪音程度更為嚴重。美國蒙特利灣水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10月份發表的報告中指出,海洋酸度的增加將使海洋環境更吵雜。由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提出的保育計畫內容表示,到2050年時,海水中的化學性質可能會增加0.3個pH值。2008年10月1發刊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中,蒙特利灣的赫斯特(Keith Hester)與同事估計,到了2050年海洋酸度的改變可能會讓聲音在水面下傳播的距離再增加70%。赫斯特與他的團隊表示,海水越酸,中低頻音被吸收的量越少。海水化學性質的改變也許意謂著,今日海水吸收低頻音的能力比工業革命之前減少了10%。

大翅鯨;圖片來源:NOAA赫斯特還表示,除非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同時是本周在波蘭波茲南(Poznan)舉辦年度聯合國氣候會議的重要議題-海洋酸度的提升將會增加海中的背景音量,同時可能對海洋哺乳動物的行為造成影響。

鯨豚保育協會(WDCS)科學部門主任西蒙(Mark Simmonds)在羅馬舉行的遷徙物種研討會(CMS)中表示:「全世界許多海洋的水面下,人類製造的噪音已產生了一種聽覺瘴霧與不和諧的聲響。」

西門表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水面下巨大聲響與一些海洋哺乳動物的集體擱淺有關,尤其是深潛的喙鯨。當鯨豚受到巨響驚嚇,牠們會表現出不尋常的潛水行為,罹患與人類潛水員相似的潛水夫病。

Noisy, Acid Oceans Increasingly Harmful to Whales
ROME, Italy, December 3, 2008 (ENS)

Oceans and seas are becoming noisier with more vessels, increased seismic surveys for oil and gas, off-shore construction and recreation, and a new generation of military sonars, an alliance of wildlife groups said today. They warn that the cacophony is intensifying threats to marine mammals that use sound to communicate, forage for food and find mates.

The groups, attending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s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conference in Rome, are urging governments and industry to adopt quieter engines for ships, tighter rules on the use of seismic surveys, and new, less intrusive sonar technologies by navies.

At the conference, the 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 issued a report, "Ocean Noise: Turn it Down," showing that the distance over which blue whales can communicate is down by 90 percent as a result of intensified noise levels.

Ship noise in the Pacific Ocean has doubled every decade over the past 40 years and the global shipping fleet is expected to double in size by 2025, after doubling between 1965 and 2003, the report calculates.

Airguns used in seismic surveys generate "colossal" sounds peaking at up to 259 decibels and can be repeated every 10 seconds for months. These sounds travelled more than 3,000 km from the source. There are 90 seismic survey ships in the world, the report states, and a quarter of them are in use on any given day.

In addition, there are an estimated 300 naval sonar systems worldwide able to generate pressure sound waves of more than 235 decibels. Pings this loud are over one billion times more intense than the 145 decibel upper limit deemed safe for humans.

Veronica Frank, an attorney with the wildlife group, said, "We are calling for wide-ranging action, including a requirement that builders and owners of all vessels, from super-tankers down, working with the competent international body, factor noise reduction measures into vessels' design and operation at the outset."

The news of noisier oceans is emerging alongside new concerns that rising levels of the greenhouse gas carbon dioxide may be aggravating underwater noise levels.

Researchers at the 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 in the United States published a study in October showing that rising ocean acidity can make the marine environment noisier.

Conservative projections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uggest that by 2050 the chemistry of seawater could increase in acidity by 0.3 pH units.

In the October 1, 2008 issue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Monterey Bay's Keith Hester and his co-authors calculate that by 2050 this change in ocean acidity would allow sounds to travel up to 70 percent farther underwater.

The more acidic the seawater, the less low-frequency and mid-frequency sound it absorbs, said Hester and his team. The changing chemistry of seawater may mean that currently it is 10 percent less absorbent of low frequency sound than it was prior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Unless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are cut - the key issue this week in Poznan, Poland at the annual UN climate conference - the rising ocean acid level will increase the amount of background noise in the oceans and could affect the behavior of marine mammals, said Hester.

Mark Simmonds, science director of the 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 Society, who is attending the 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 meeting in Rome, said, "Underwater, man-made noise, is already triggering a kind of acoustic fog and a cacophony of sound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seas and oceans."
There is now evidence linking loud underwater noises with some major strandings of marine mammals, especially deep diving beaked whales, Simmonds said.

When cetaceans are startled by loud noise, they exhibit unusual diving behavior and suffer something similar to a human diver getting the bends, he said.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08/2008-12-03-03.asp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廈門將白海豚主要活動區域設定為常年禁漁區

廈門將白海豚主要活動區域設定為常年禁漁區
2008年12月03日 17:52 來源:新華網 余瑛瑞
http://big5.ce.cn/xwzx/gnsz/gdxw/200812/03/t20081203_17574548.shtml

記者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廈門將中華白海豚主要活動區域近10平方公里設定為常年禁漁區,12月20日開始執行。

為有效保護海域生態環境和珍稀海洋物種,減少海域安全隱患,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近日正式發佈了《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關於在廈門市五緣灣大橋以南五緣灣內海域等特定海域設置禁漁區的通告》,將鐘宅、劉五店、澳頭、五通四點連線的同安灣口湖裏一側海域7.183平方公里和五緣灣大橋以南五緣灣內海域2.07平方公里設置為禁漁區,面積總計為9.235平方公里。設定禁漁區面積內禁止一切捕撈和養殖行為。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藺海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是廈門首次設置常年禁漁區,主要因為這裡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主要活動區域,近期內多次發現大量白海豚頻繁出現,在其活動頻繁區禁止捕撈,可消除其生活環境的影響和危害。另外,同安灣口及五緣灣海域主要功能是航運和旅遊用海,劃定禁漁區,有利於規範管理,遏制非法捕魚,保護海洋動物,同時還可對有限的海域進行合理規劃利用。

藺海清說,近年來廈門市不斷加強漁民轉產上岸工作,並採取了給予補助金、解決就業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湖裏區、同安區、海滄區已決定全區漁船轉產上岸,全市的定置網漁船基本清退上岸。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為白海豚停工,好

為白海豚停工,好

2008年11月30日 08:46: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11/30/content_10432401.htm

近日,在珠海召開的《港珠澳大橋工程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評審會上決定,每年4至8月該工程將停止施工,以保護白海豚繁殖。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家劃定珠江口29平方公裏海域內為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港珠澳大橋的施工將影響到白海豚生活及繁衍,為使其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程度,評審會要求該工
程項目每年停工5個月。

作為國家重點工程的港珠澳大橋建設,居然停工為白海豚繁殖開辟“綠色通道”,是極為罕見的,彰顯出環保優先、生態至上的理念,非常可貴。5個月不施工,所造成的工期滯後及建造成本肯定是驚人的,但為了保護中華白海豚,無疑是值得的。

令人欣喜的是,重點工程為環保讓路正逐步成為趨勢,如青藏鐵路專門為藏羚羊遷徙、繁殖留出通道。江蘇常州修建高速公路時為避開一棵千年古銀杏樹,重新修改圖紙讓道,增加施工費用800多萬元。

為拉動內需,我國正實施新一輪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各地項目開工如火如荼。有一點千萬不能置于腦後,就是環保優先應成為各項工程建設的“第一要義”。不可否認,任何工程項目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問題在于要通過科學評估對生態實施保護,將負面效應消弭或降至最低程度,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

為環保讓路,可能需要增加工程造價,延長計劃工期,影響工程效益,但評估一個工程項目的效益,不能只算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效益納入其中算賬。試想,假如港珠澳大橋建設破壞了珠江口水域生態,導致白海豚種群減少甚至滅絕,大橋建成後即使再賺錢,但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卻再也無法彌補。

上工程是為發展經濟,而環境生態在某種意義上是最大、最值錢的經濟,失而不可復得。用犧牲生態換取經濟發展的教訓,已經讓我們吃夠了苦頭,決不能重演。港珠澳大橋建設為白海豚停工所折射出來的科學發展觀和生態價值觀,理應為所有工程建設項目所效倣。(尹衛國)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2008台灣回顧:珍稀中華白海豚 專家籲搶救

2008台灣回顧:珍稀中華白海豚 專家籲搶救

PePo 公民新聞行動平台
日期 2008-11-28 16:14:00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27595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張永榕

台灣的白海豚生存危機受到國際重視,由70多個國家、1000多個社團、1萬多名學者組成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正式將台灣的中華白海豚列入保育紅皮書中的「CR(Critically Endangered,極危)」等級。在IUCN公布白海豚為CR等級的同時,台灣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並拜會野生動物主管機關行政院農委會陳情,要求政府展開更積極的保育行動。

第二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國際工作會議中,參與會議的國內外鯨豚專家警告,政府如果不趕緊採取行動保護白海豚的生活棲地,中華白海豚將步上中國長江白鱀的命運,從世界上絕種。9月份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針對中華白海豚保育問題,表達了關切之意,保育問題已不容再忽視了。

經國際科學家調查發現,全台不到200隻,而且發現的魚隻有三分之一傷痕累累,政府應予重視,其稀有程度比貓熊跟黑面琵鷺還高。保育團體呼籲,珍貴的白海豚,正處在極危險的狀況,再不行動,彰化海域將了無生機,白海豚的芳蹤恐怕很快成為歷史鏡頭。

悠遊台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民間暱稱媽祖魚,學名Sousa chinensis,又稱印「太洋駝背豚」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出生時身體灰色,青少年體色變淡佈滿藍灰色斑點,但成年後全身雪白,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此又稱為粉紅海豚。可能因為漁民容易在春天3月海浪平靜時發現,此時恰逢媽祖誕辰,所以暱稱這種有著吉祥白與粉紅顏色的海豚為「媽祖魚」,分佈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溫、熱帶地區,喜歡聚集在靠岸且河口附近。

生長在台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以台灣海域為家已經很多年了,但是直到幾年前,才漸受重視。原本大家以為牠們跟中國大陸沿海的白海豚,是同一個群族,不過幾年來調查確定,牠們是特有族群。福爾摩沙鯨保育研究小組負責人楊世主表示,媽祖魚須生存於淡水與海水混合的環境,因此牠們棲息地大約位於台灣苗栗到嘉義段,河川出水口離岸約5公里處。

中華白海豚分佈常見於苗栗至嘉義的西部海域,嘉義沿海曾有漁民發現有母海豚帶幼豚活動,顯示嘉義沿海可能是中華白海豚的復育海域。嘉義縣生態環境保育協會理事長蘇銀添表示,去年曾有研究人員南下嘉義縣與漁民訪談,也曾出海目睹中華白海豚的蹤影,研究人員原本計畫在嘉義海域展開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也有漁民願意協助,後因經費無著落,導致嘉義縣沿海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計畫暫時擱置。

政府漠視媽祖魚棲地惡化


環保團體農委會陳情;圖片提供:陳秉亨

中華白海豚位於台灣西海岸的棲地近來不斷消失、惡化,使中華白海豚面臨瀕危,「媽祖魚保護聯盟」曾於2008年初到行政院前抗議陳情,要求政府不要迴避責任,兩周內提出改善對策。由台灣生態學會、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彰化海岸保育聯盟、台灣綠黨等多個環保團體組成的「媽祖魚保護聯盟」,也到行政院前表演行動劇,高喊「保育台灣海上國寶」、「反對台塑煉鋼、國光石化破壞中華白海豚棲地」,要求政府拿出實際行動,加速中華白海豚的保育。但至今,政府有效的保護政策在哪裡?

環保人士發現,彰濱海域一向是中華白海豚重要活動範圍,但未來隨著彰工火力發電廠興建,可能讓白海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保育專家解釋,岸邊魚群是牠們覓食來源,海面上不時可以看到白海豚覓食、嬉戲的模樣。國內白海豚數量目前不超過200頭,還可能越來越少。蔡嘉揚:「離島工業區的開發,一直在壓迫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進出水口會改變海岸生態。」

而中華白海豚每年出現時間,適逢是媽祖誕辰前後,有漁民又把白海豚稱為「媽祖魚」,他們也不希望媽祖魚因此滅絕。為了保育「媽祖魚」,環保人士發起一系列活動,保護台灣西海岸這群美麗的嬌客。並再次呼籲政府重新審視產業政策,審慎處理保育瀕絕中華白海豚及不當開發案之孰重孰輕。
中、港設立保護區 搶救海上國寶

中國目前建成或在建的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共有4個,按種群規模分,依次為珠江口、廈門五緣灣、廣西欽州三娘灣以及湛江(申報當中)。被譽爲「海上大熊貓」的中華白海豚近日暢遊廣東湛江港灣。鯨豚類權威專家指出,湛江港灣海域是中國國內第5處中華白海豚種群區,300頭「海上國寶」數量位列全國第2,且種群健康。因所轄海域水質污染少、餌料豐富,湛江堪稱「中華白海豚避難所」。

在香港海域活動的中華白海豚約有200條,港府將盡全力加強保護這批瀕臨危險生物。並制定中華白海豚護理計劃,採取下列措施保護海豚及棲息環境:包括長期監察海豚數目和分佈;評估積存在海豚體內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建立及管理海岸公園,藉以保護中華白海豚及棲息生境。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還能為這些「海上大熊貓」做些什麼?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舊網址停止更新通知

各位關心媽祖魚保育與支持媽祖魚保育聯盟的各位朋友,自即日起本聯盟建立於無名小站的官方網站將正式停止更新,並全部轉移至Google blogger下所建立的本站為新的官網(http://twsousa.blogspot.com/),我們將在新網站提供更為充實與豐富的資訊,以作為我們保育運動的發布平台。謝謝各位平時的關注,未來也歡迎繼續瀏覽本站給與本聯盟指導。

媽祖魚保育聯盟敬啟 2008.11.18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定位用處廣泛 保護瀕危動物初顯成效

定位用處廣泛 保護瀕危動物初顯成效

Sina News
2008-11-17 17:56:05
作者:中關村在線 金偉
http://financenews.sina.com/sinacn/304-000-106-109/2008-11-17/1756953441.html

  [中關村在線GPS頻道11月18日報道]近日廈門市海洋與漁業部門透露,GPS技術目前已被運用到廈門市中華白海豚日常活動的觀測中。有關專家稱,這一技術的運用,將大大增強該珍稀物種觀測的清晰度和精確度。
   迄今為止,廈門海域已通過照相技術識別了69只不同的中華白海豚,而在2000年這一數字還不足40只。與此同時,當前廈門市百公里白海豚遇見率較 2004年整整提升了50%,此外,其幼體比例也有較大幅度的上升。這些數據說明:近年來,廈門在保護中華白海豚的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圖為漁民拍到的中華白海豚(圖片來自互聯網)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珍稀物種,廈門市相關部門除了運用GPS等新技術外,還加強了對它們的定點監測。據了解,在原有的火燒嶼等觀測點的基礎上,今年廈門市還增設了五通碼頭固定觀測點,全天候觀測記錄中華白海豚的活動情況。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

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一書講述我國的海洋教育政策,作為現今海洋教育策略之實行和未來方向的引導。

目次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國際海洋政策
 第二節 臺灣海洋政策之發展
 第三節 臺灣的海洋教育發展

第二章 海洋教育環境與教育現況分析
 第一節 社會國際環境分析
 第二節 海洋教育現況分析

第三章 當前海洋教育問題分析
 第一節 海洋素養問題
 第二節 教育政策問題
 第三節 人才與產業落差問題

第四章 當前海洋教育政策之理念及目標
 第一節 海洋教育政策理念
 第二節 海洋教育政策目標

第五章 海洋教育策略目標及具體策略
 第一節 建立推動海洋教育之基礎平台
 第二節 培育學生海洋基本知能與素養
 第三節 提升學生及家長選擇海洋教育與志業之意願
 第四節 提升海洋產業之基層人才素質
 第五節 提升海洋產業之專業人才素質

海洋政策白皮書(2006)

2006年行政院研考會與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共同出版《海洋政策白皮書》(Ocean Policy White Paper),作為我國海洋政策之總括。此白皮書預計五年修訂一次。
全書分為八章: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維護海洋權益 確保國家發展
第三章 強化海域執法 維護海上安全
第四章 保護海洋環境 厚植海域資源
第五章 健全經營環境 發展海洋產業
第六章 深耕海洋文化 形塑民族特質
第七章 培育海洋人才 深耕海洋科研
第八章 結語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罕見中華白海豚 現身通霄沿海

罕見中華白海豚 現身通霄沿海
客家電視 更新日期:"2008/11/07 20:26"

【楊以諾/苗栗通霄】

苗栗通霄白沙屯海域,最近有漁民出海捕魚時,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蹤跡,還用手機拍攝下珍貴畫面,讓漁民樂開懷,消息傳出,居民都相信能帶動周邊觀光發展。

漁民開心的回港,雖然出海捕魚十分辛苦,不過他們絲毫沒有疲累的感覺,因為剛剛在海面上,遇到了罕見的中華白海豚。

漁民笑說,以前很不喜歡遇到海豚,因為牠們常會破壞漁具,或趕跑魚群,不過在西海岸碰上白海豚,而且數量還不少,這機會真的很少見,算是十分辛運了。

這一次漁民在距離岸邊,大約1海哩位置撒網,除了發現白海豚的蹤跡,還捕撈到不少漁獲,更讓他們相信,看到白海豚會帶來好運的說法。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驚見海豚群 漁民拿手機拍下

驚見海豚群 漁民拿手機拍下
陳清榮(右)拍下白海豚後,興奮的和親朋好友分享。
記者祁容玉/攝影

「這輩子還沒看過這麼多隻海豚!」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民眾陳清榮,昨天清晨和朋友出海捕魚,8時收網時,驚見7、8尾不同顏色的白海豚躍出海面,他趕緊用手機拍下,逢人就秀出影片,親友也嘖嘖稱奇。

陳清榮回憶,當時和友人陳山林正在收網,聽到像快鍋噴出蒸氣的「嘶嘶」聲,轉頭一看,船邊出現一尾白海豚浮出海面換氣。兩人不以為意繼續收網,沒想到過了幾分鐘,船頭附近一口氣出現7、8 尾白海豚,還躍出海面,兩人興奮極了。

「頭一次看到這麼多顏色」陳清榮猜測可能是不同品種,他趕緊拿出手機拍攝,等了許久,終於拍下海豚躍出海面,他逢人就秀,鄰居也嘖嘖稱奇。

中華鯨豚協會專員邱冠榕解釋,白海豚有6個成熟階段,體色會隨著年齡變化,一般來說,嬰、幼兒期呈現深灰色、無斑點,少、青年期體色變淡,斑點消失,壯、老年時轉為純白,甚至粉紅色,陳姓民眾恰好看到不同年齡的白海豚成群出現。

【2008/11/06 聯合報】

罕見白海豚衝出水面 漁民驚喜 白海豚象徵吉祥 漁民直呼幸運

罕見白海豚衝出水面 漁民驚喜 白海豚象徵吉祥 漁民直呼幸運

2008/11/06 報導記者:張興傑
台視新聞

苗栗縣通霄鎮有漁民趁著漲潮期間出海捕魚,才剛剛要撒網就看到中華白海豚突然衝出水面,他們趕緊拿出手機拍下難得一見的景象,直呼真是太幸運,而隨後果然也撈捕許多螃蟹和漁獲。

通霄鎮白沙屯的漁民零晨三點就出海,直到接近中午時分才開著膠筏回港,但心中仍然滿懷驚喜,絲毫沒有疲累的感覺,因為剛剛在海面上遇到了罕見的中華白海豚。

其實,早期漁民出海最不喜歡遇到海豚,因為牠們往往會破壞漁具或趕跑魚群,但在保育觀念的倡導之下,漁民對於海豚的印象逐漸改觀,甚至碰上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還認為是吉祥幸運的象徵,因為只要碰上白海豚再過兩三天,氣候就要轉變,似乎提醒漁民要早點回航。

而這一次漁民在距離岸邊大約五百公尺處撒網,竟然就捕獲到兩個手掌大的螃蟹和許多漁獲,讓他們更直呼真是太幸運。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媽祖魚生存研究基金10月財務報告

      2008/8-2009/7「影像個體辨識工作」,募款目標為台幣120萬元

日期 項目 收入 支出 結餘 說明
2008/07/17 拜訪扶輪社3480地區諮詢委員車資
240

2008/08/21 (女衣)菱等人捐款 24,164


2008/08/21 台北市百福扶輪社演講費轉捐款 2,000


2008/08/21 至百福扶輪社(康華飯店)演講車資
130

2008/08/21 台北市百福扶輪社社員等12人捐款 15,000


2008/08/22 「媽祖魚保育聯盟」募得撥款 250,000


2008/08/22 私人借款 250,000

待還
2008/08/26 撥款給「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

研究經費(影像個體辨識工作)


500,000

2008/08/26 銀行電匯手續費
30

2008/08/26 至國家圖書館

影印白海豚相關研究報告


340

2008/09/06 新自然主義()公司 賣書捐款 1,100


2008/09/09 無名氏捐款 1,000


2008/09/24 8/30-9/1 海生館活動 無名氏 捐款 8,291


2008/09/24 購「台灣鯨類圖鑑」3本,贈

西門扶輪社*2、永福扶輪社*1


1,890

2008/09/24 台北市西門扶輪社演講費轉捐款 3,000


2008/09/24 至西門扶輪社(國賓飯店)演講車資
100

2008/09/26 台北市永福扶輪社演講費轉捐款 2,000


2008/09/26 至永福扶輪社(康華飯店)演講車資
155

2008/09/26 國際崇她社 台北三社捐款 10,000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公民市集 一起關心台灣生態

公民市集 一起關心台灣生態

生命力新聞 2008/10/23
http://www.newstory.info/2008/10/post-24.html

10233 【記者鄭喻文/台北報導】「公民市集」十月四日於圓山公園舉辦,裡面包含各種類型的社團,如同一個小型社會,讓民眾了解未曾關注的議題。與會團體有多數和生態、環保有關。如活動中主打電磁波妨害的「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呼籲民眾保育台灣特有種海豚的「台灣蠻野心足協會」等等。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副研究員梁國忠先生說,電磁波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匪淺,卻很容易被人忽視。參與公民市集的活動,環保聯盟希望藉以向民眾宣導,超過二微瓦的電磁波皆是對人體有害的影響。

家中常見的微波爐、或社區附近的高壓電纜、基地台,其放射的電磁波都會影響人體健康。更嚴重的會導致神經生長失序(Neuro-vegetative disorder)、慢性疲勞以及免疫力降低等現象。

除了電磁波對人體的妨害之外,台灣沿海特屬的白海豚(媽祖魚),也正面臨滅亡的危機。

受邀參加公民市集的「台灣蠻野心足協會」在活動中主打「保護媽祖魚」,這是一種台灣沿海獨有的海豚種類,近年卻因過度捕魚、填海造陸、工程的低頻震動嚴重影響其生存環境,導致數量急速下降,二OO八年正式納為「極危」名單。

「台灣應重視生態問題,那關係到我們生存的環境。」專員陳奐宇先生說,媽祖魚的生活環境優劣,也代表海洋健康與否,希望藉由這次活動讓大家發展一條正確地與世界的環境生態觀念。

公民市集的工作人員張何甄表示,這次邀請弱勢團體、社會福利團體、環保生態團體來參與活動,是一個新的嘗試,主要想藉由市集「小型社會」的概念,與社區民眾對話,希望路過或專程來的人能加以了解社會各種層面的議題。參觀民眾張小姐表示,這次路過剛好看到公民市集,藉此了解許多團體在做什麼,像之前就聽過的「台灣蠻野心足協會」,今天終於知道他們的訴求了!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信用卡扣款合作商變更

致各位支持媽祖魚保育聯盟的朋友,

採用信用卡捐款(定期定額或單筆扣款)的朋友,扣款方式將出現新的變革,由於日前合作的「數碼科技」廠商所提供之扣款服務出現許多窒礙難行的用戶授權機制,將大幅增加本聯盟於作業上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在無法有效解決的狀況下,我們將改與匯豐銀行合作,作業過程中僅將不再有扣款成功的手機簡訊通知,而所有對各位的權益將不會有任何的變動。

謝謝各位過去無盡熱情的支持,作業中如果造成各位的困擾,不便之處也請各位海涵,也期待各位在未來的日子中能繼續與我們站在一起,為台灣海域的媽祖魚(中華白海豚)生存而努力。

媽祖魚保育聯盟 秘書處 啟

加拿大頭一遭 政府保護虎鯨不力遭公民訴訟

加拿大頭一遭 政府保護虎鯨不力遭公民訴訟
轉載自環境資訊電子報 http://e-info.org.tw/node/38082
摘譯自2008年10月8日ENS加拿大,溫哥華報導;葉松剛編譯;莫聞審校


定居在卑詩省海域南方瀕臨絕種的虎鯨族群 (圖片來源:NOAA) 加拿大境內六個環保團體8日對「海洋暨漁業部」(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eans,DFO)提出告訴,控訴該部未能保護虎鯨在卑詩省沿岸海域的重點棲地。

訴訟內容宣稱,該部未能保衛棲息於卑詩省海域兩群海洋哺乳動物的棲地,一群是定居南方瀕臨絕種的虎鯨,另一群則是在北方定居受到威脅的虎鯨,這兩個族群皆已正式列入加拿大《瀕危物種法》(Species at Risk Act)保護名單。

代表原告方的法律事務所「環境正義」(Ecojustice)律師狄莎蘿(Lara Tessaro)指出:「這類訴訟案件在加拿大還是頭一遭」。

虎鯨,又稱為殺人鯨,是鯨豚家族的成員之一,牠們的壽命較長,在海洋食物網中屬於頂層的掠食者。生物學家將太平洋東北海域的虎鯨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別:定居、暫居與近海等三類。

定居在南方的虎鯨族群,其重點棲地範圍包括聖胡安與海灣群島的鄰近海域,以及在北喬治亞海峽、約溫哥華島中北部的海域。區域中虎鯨出現的時間與鮭魚遷徙經過這些海域的時機吻合,因為鮭魚是牠們主要的食物來源。

定居在卑詩省海域北方受到威脅的虎鯨族群的幼鯨 (圖片來源:Maria Chantelle Tucker) 在北方定居的虎鯨族群,其重點棲地包含約翰斯頓海峽(Johnstone Strait)與夏洛特女王海峽(Queen Charlotte Strait),以及連接這兩個海峽之間的水道。

9月10日,在未諮詢虎鯨學者的情況下,加拿大海洋暨漁業部拒絕發佈《瀕危物種法》中保護定居虎鯨重點棲地以防遭受破壞的命令。該部發表聲明宣稱,虎鯨的棲地皆受到現今法令與政策的保護。

儘管鮭魚的數量正在減少,海運變得更為繁忙,毒性汙染物質流入海洋,挖泥噪音、地震測試與軍用聲納干擾,虎鯨仍試圖在這些逆境中存活下來。

大衛鈴木基金會(David Suzuki Foundation)、環境保衛基金會(Environmental Defence)、加拿大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Canada)、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雨岸保育協會(Raincoast Conservation Society)、荒野保護委員會(Wilderness Committee)等六個環保團體,對於政府無法履行《瀕危物種法》來保護虎鯨感到挫折,進而尋求法律途徑。

這起訴訟接續「定居虎鯨復育團隊」(Resident Killer Whale Recovery Team)長達兩年的努力,該團隊由獨立與政府的科學家組成,任務是為虎鯨籌備復育計畫(Recovery Strategy),確保計畫中包含虎鯨重點棲地的資訊。

「定居虎鯨復育團隊」的共同主席,虎鯨專家巴瑞蘭納博士(Dr. Lance Barrett-Lennard)表示,本團隊已多次抵抗政府高層官員企圖將重點棲地移除,並消弭由本團隊提供接近完成的科學資訊。

南北區域定居虎鯨的最終復育計畫(Final Recovery Strategy)是在2008年3月14日由海洋暨漁業部發表,該計畫認定並在地圖上標示出定居虎鯨的重點棲地,同時也提出其他透過進一步研究後可能成為重點棲地但尚未受到保護的區域。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薔颱作怪 海鳥迷航山城 深海鯨沖上岸

薔颱作怪 海鳥迷航山城 深海鯨沖上岸

自由時報
2008-10-2


新竹縣新豐鄉附近海岸,發現罕見的保育類柏氏喙鯨擱淺,可能是被薔蜜颱風沖上岸。 (記者廖雪茹攝)


南投縣埔里消防隊連續3天接獲民眾送來迷途受傷的海鳥大水鵜。 (記者佟振國攝)

〔記者林嘉琪、廖雪茹、佟振國、謝鳳秋、謝鳳秋/綜合報導〕連續幾個周末颱,讓台灣人見雨發愁。新竹縣新豐鄉坡頭漁港附近,發現西部海岸罕見的二級保育類柏氏喙鯨亞成鯨的屍體。南投縣埔里消防隊在颱風期間連續三天,有好心民眾先後送來兩隻受傷的大水鵜,是颱風的強大風勢讓牠們迷途傷亡。

國科會今年六月開始進行追雨實驗計畫,出動一百四十二位全球科學家,對豪雨氣候進行「基因」研究,提升豪雨降雨量估計和預報準確率。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周仲島表示,追雨計畫是國內首次建立的超級降雨測量網,也是亞洲第一次出現類似測量網。

研究團隊分析全球個案,發現「只要在傍晚海岸出現『近岸細對流線』,隔天清晨發生豪大雨的機率就會大幅提升」。

高雄今年梅雨季 雨量30年最大

周仲島表示,台灣在今年六月的梅雨季,高雄總雨量超過一千二百毫米,比過去三十年同時期增加三倍,山區降雨量居然比平地少,分析今年西南氣流偏南風,不像過去偏西風,風向遇到地形變化產生對流,雨勢就在平地降下並產生豪雨,這種違反常態的現象,是否與聖嬰現象有關,還有待科學研究確認。

新竹縣新豐鄉坡頭漁港附近海岸,發現西部海岸罕見的二級保育類柏氏喙鯨亞成鯨的屍體,擱淺約五天,昨將該鯨運往國立成功大學做病理檢查。

自然保育科員范仁耀說,柏氏喙鯨生活在一千公尺深的海域,在淺水域的西部海岸極少被發現,但自七月以來,包括宜蘭縣、台北縣及苗栗縣海岸,卻陸續發現三隻柏氏喙鯨擱淺,竹縣已是第四隻。中華鯨豚保護協會專家懷疑是否與氣候變化有關。

南投縣埔里消防隊於九月二十八日起,連續三天接獲民眾送來受傷的水鳥,頭部、腹部為白色羽毛,其餘為棕色,配上尖長的嘴喙與帶蹼的雙腳,應是棲息於沿海地區的大水鵜。許多資深消防人員表示,南投縣不臨海,埔里更位居內陸,能夠救到水鳥,真的很罕見。

另外,台中縣潭子消防分隊前天接獲民眾通報,潭興路口橫躺著一隻體型很大的「鳥」,嘴部受傷流血急需救治,台中縣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總幹事蔡仲晃前往鑑定,是在陸地上十分罕見的軍艦鳥,昨日轉送集集特生中心進行復健。

「薔」風吹二級保育深海鯨上岸 擱淺新竹坡頭漁港岸邊

「薔」風吹二級保育深海鯨上岸 擱淺新竹坡頭漁港岸邊

(2008/10/02 16:25)
「薔」風吹來!二級保育深海鯨上岸。
NOWnews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薔蜜颱風襲台意外讓罕見的二級保育類鯨魚「柏氏喙鯨」擱淺在新竹縣的坡頭漁港岸邊。外界好奇通常出沒於東海岸深海區的柏氏喙鯨,為何這次會出現在西海岸,不排除是因颱風才導致鯨魚在洋流迷航。

罕見的大鯨魚橫躺在新竹的海岸邊,因為禁不起石頭的撞擊與強勁海浪的推進,大鯨魚全身傷痕累累,鮮血更是滲出表皮染紅了身體。3、4名保育人員站在鯨魚旁邊顯得相當渺小,工作人員拿出皮尺一量,發現鯨魚足足有4.3公尺長,體型比樹幹還要粗壯,想將牠帶離現場只能出動怪手吊起。

保育人員表示,從嘴部判斷這隻鯨魚是罕見的柏氏喙鯨,死亡時間大約在5天以上。這在新竹波頭魚港出現的柏氏喙鯨,屬於二級保育類動物,一般成鯨可以長到4到5公尺長,重量更是從數百公斤到1000公斤都有。

柏氏喙鯨最大的特色就是體型寬厚背鰭小,嘴部因為中段呈圓弧狀,所以曲線相當特殊。平常柏氏喙鯨會以3到7頭的小群體出現,只是一般出沒的地方都在東海岸500到1000公尺深的大陸坡或深層海溝出,這次卻意外出現在西海岸的新竹,不少專家都感到相當訝異。

竹縣農業局森保課課長表示傅琦媛,「這是今年是第3隻柏式喙鯨在西海岸的擱淺,蠻異常的,可能是因為受傷擱淺,還是洋流影響迷途關係」薔蜜颱風離開後就出現鯨魚擱淺,不排除是導致海上風浪過大導致鯨魚迷航,但因接連出現鯨魚擱淺的異常現象,保育人員不敢大意,已將這隻柏式喙鯨的屍體帶回成大,準備進行解剖以了解詳細死因。(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孫宗榮、蔡宛儒)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林口海邊鯨魚擱淺

林口海邊鯨魚擱淺
(2008/09/25 01:04)
NOWnews
記者翁國華/北縣報導

一頭重約2公噸、長約4公尺的中喙鯨,24日下午意外造訪林口西濱公路旁海灘,林口消防隊接獲報案後立刻派員前往救援,暫時先把鯨魚固定並拖上岸,讓呼吸器官露出水面以免窒息,至於擱淺海灘的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

林口消防隊表示,24日下午一時許,張姓民眾以電話報案表示,在西濱公路外海看到鯨魚擱淺。林口消防隊立刻派員會同中華鯨豚協會人員共同前往救援。至現場看到一頭傷痕累累的鯨魚,奄奄一息的擱淺在海灘上,從體型看來應為幼鯨。為免鯨魚窒息,救援人員扶著鯨魚,讓鯨魚呼吸器官露在水面,許多熱心民眾也到海邊幫忙。

至於為何會有鯨魚在林口海邊擱淺,消防隊表示還要再調查,中華鯨豚協會表示,除了傷痕之外,這頭鯨魚健康狀況更是堪慮,因此先行注射藥物以維持生命,晚間則會持續派人在岸邊為鯨魚提供照護。

天使的聲音你聽到了嗎?瀕危中華白海豚帶來的環境警訊

天使的聲音你聽到了嗎?瀕危中華白海豚帶來的環境警訊
2008-9-24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37717

作者:陳昭倫(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工作小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2008亞太經合會海洋資源工作小組圓桌會議繼國際保育聯盟IUCN在8月將東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族群宣告列入極度瀕危(critical endangered)的物種之後,上星期在台北召開的亞太經合會海洋資源工作小組圓桌會議上,來自亞太各國的海洋專家更確認對只有不到100隻白海豚小族群的五大威脅,包括水壩、攔河堰與堤防設施造成河口淡水減少、填海造地讓棲地消失、水質嚴重污染造成食物來源不足、海上及岸邊工程的噪音傷害與漁業行為誤傷。如果不採取積極的保育行動,東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將有很大的機會繼中國長江白鱀豚之後,成為因為人類活動而滅絕的海洋哺乳類動物。



就在憂心這些只分布在苗栗到雲林嘉義淺海的中華白海豚有可能滅絕之際,上天卻送來了辛樂克颱風,大肆的蹂躪台灣中南部近三天的時間,造成了南投、台中、雲林、嘉義等山區相當大的災難。強風豪雨造成的土石流活埋了廬山溫泉飯店區、沖斷了后豐大橋和造成無辜民眾喪失生命,而社會經濟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諷刺的是,這些發生災難的縣市剛好都與中華白海豚所居住的範圍重疊,不然就是注入白海豚棲地河流上游集水區的縣市。這兩項環境災難的重疊是偶然嗎?還是透露出什麼樣的警訊呢?



除了漁業行為的誤傷之外,白海豚所受到其他四項威脅和辛樂克風災都明顯的跟經濟開發所造成的生態系統失衡與棲地消失脫不了關係。從南投、台中和雲林等縣的山區開始,超限利用的高山農業和不斷截斷河川流水的水壩與攔河堰,造成在集水區的生態系統瓦解:枯水期時無法將營養鹽帶到下游河口滋養河口生態,使得白海豚的食物大量減少;而當颱風季節來臨時,土壤無法吸含瞬間降下大量的雨水,沖刷淺根植物無法抓住的表土與鵝卵石,形成滾滾而下的土石流。加上水壩洩洪所造成的洪峰,使得年久失修的橋墩應聲斷裂,造成人們生命的消失。

然而,河川下游的河口帶也因修築堤防與填海造陸的工業區開發,取代了原本吸納洪水的氾濫區,加上超抽地下水源的地層下陷,當洪水來時,無法消散而造成沿海地帶的淹水。河口廣大潮間帶的消失,逼著白海豚必須相當靠岸來覓食,也因為靠近工業區,在這個區域裡噪音、空氣與水污染都在在的威脅中華白海豚生存。

辛樂克颱風所造成的環境境災難,不斷在台灣山林與海邊上演的同時,中華白海豚就像上蒼派來的小天使,以他粉紅、可愛與頑皮的身影,傳遞重要的訊息給在台灣的人們。過去五十年,台灣不斷強調經濟開發至上,跟土地與海洋環境預借了許多資金,卻以鴕鳥埋沙的方式,忽略了償還這些資金的重要性。

其結果不僅許多物種因為棲地的消失而滅絕、瓦解,且無法永續的生態系就像陰魂不散的幽靈,不斷的在台灣的山林、河流、平原與海洋,討索原本應該屬於他們的軀體。不管你是台灣首富或是一級貧民,每個人都同樣承受這些還不起的環境債!

大自然利用921大地震以一次大規模的討債集團,向台灣的人們索討許多的環境成本回去,且留下了警示。而我們也提出「國土復育條例」、「海岸法」等法律向上蒼展示悔改的誠意。然而,九年過去了,人們很快的忘記喪親之痛,BOT、規避環評等惡法持續傷害台灣的山林與海洋,而這兩部最為重要的法律仍躺在立法院,無法成案。

我想消失中的白海豚以天使般的靈性,送來上蒼給我們台灣人最後警訊就是:只有健康的山林、土地與河川才能養育健康的中華白海豚,而健康的白海豚,就代表健康的海洋,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的經濟與人們。這些,台灣人聽到了嗎?

白海豚傳遞的訊息

白海豚傳遞的訊息
2008-09-25
中國時報 時報論壇【陳昭倫】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8092500153,00.html

繼國際保育聯盟IUCN在八月將東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族群宣告列入極度瀕危(critical endangered)的物種之後,日前在台北召開的亞太經合會海洋資源工作小組圓桌會議上,來自亞太各國的海洋專家更確認了對於這個只有不到一百隻白海豚小族群的五大威脅。

其中包括水壩、攔河堰與堤防設施造成河口淡水減少、填海造地讓棲地消失、水質嚴重汙染造成食物來源不足、 海上及岸邊工程的噪音傷害與漁業行為誤傷。換句話說,如果不採取積極的保育行動,東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將有很大的機會繼中國長江白鱀豚之後,成為因為人類活動而滅絕的海洋哺乳類動物。

就在憂心這些只喜歡分布苗栗到雲林嘉義淺海的中華白海豚有可能滅絕之際,上天卻送來了辛樂克颱風,造成了南投、台中、雲林、嘉義等山區相當大的災難。強風豪雨造成的土石流沖垮了廬山溫泉飯店區、沖斷了后豐大橋和造成無辜民眾喪失生命,而社會經濟的損失更難以估計。

諷刺的是,這些發生災難的縣市剛好都與中華白海豚所居住的範圍重疊,不然就是注入白海豚棲地河流上游集水區的縣市。這兩項環境災難的重疊是偶然嗎?還是透露出什麼樣的警訊呢?

除了漁業行為的誤傷之外,白海豚受到其他四項威脅和辛樂克風災帶來的災害近似,都明顯的跟經濟開發所造成的生態系統失衡與棲地消失脫不了關係。

從南投、台中和雲林等縣的山區開始,超限利用的高山農業和不斷截斷河川流水的水壩與攔河堰,造成在集水區的生態系統瓦解:枯水期時無法將營養鹽帶到下游河口滋養河口生態,使得白海豚的食物大量減少;而當颱風季節來臨時,土壤無法吸含瞬間降下大量的雨水,沖刷淺根植物無法抓住的表土與鵝卵石,形成滾滾而下的土石流。

加上水壩洩洪所造成的洪峰,使得年久失修的橋墩應聲斷裂,造成人們生命的消失。然而,河川下游的河口帶也因修築堤防與填海造陸的工業區開發,取代了原本吸納洪水的氾濫區,加上超抽地下水源的地層下陷,當洪水來時,無法消散而造成沿海地帶的淹水。而河口廣大潮間帶的消失,逼著白海豚必須相當靠岸來覓食,而因為靠近工業區,在這個區域裡噪音、空氣與水汙染都在在的威脅中華白海豚的生存。

在辛樂克颱風所造成的環境境災難不斷在台灣山林與海邊上演的同時,中華白海豚就像上蒼派來的小天使,以他粉紅、可愛與頑皮的身影,傳遞重要的訊息給在台灣的人們。

過去五十年,台灣不斷的強調經濟開發至上,跟土地與海洋環境預借了許多資金,卻以鴕鳥埋沙的方式忽略償還這些資金的重要性。其結果不僅許多物種因為棲地的消失而滅絕,而瓦解且無法永續的生態系就像陰魂不散的幽靈,不斷的在台灣的山林、河流、平原與海洋討索原本應該屬於他們的軀體。不管你是台灣首富或是ㄧ級貧民,每個人都同樣承受這些還不起的環境債。

大自然利用九二一大地震以一次大規模的討債集團,向台灣的人們索討許多的環境成本回去,且留下了警示。而我們也提出「國土復育條例」、「海岸法」、「國土計畫法」等三法向上蒼展示悔改的誠意。然而,九年過去了,人們很快的忘記喪親之痛,不僅以BOT、規避環評等惡法持續傷害台灣的山林與海洋,這三本最為重要的法律仍躺在立法院,無法成案。

我想消失中的白海豚以天使般的靈性,送來上蒼給我們台灣人最後警訊就是:只有健康的山林、土地與河川才能養育健康的中華白海豚,而健康的白海豚,就代表健康的海洋,而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的經濟與人們。

這些,台灣人聽到了嗎?

(作者為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工作小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媽祖魚生存研究基金9月財務報告

      2008/8-2009/7「影像個體辨識工作」,募款目標為台幣120萬元

      日期項目收入支出結餘說明
      2008/07/11開戶存入 1,000
      2008/08/21(女衣)菱等3人捐款 24,164
      2008/08/21台北百福扶輪社演講費轉捐款 2,000
      2008/08/21台北百福扶輪社社員等12人捐款 15,000
      2008/08/22「媽祖魚保育聯盟」募得撥款250,000
      2008/08/22私人借款250,000 待還
      2008/08/26撥款給「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

      研究經費(影像個體辨識工作)

      500,000
      2008/08/26銀行電匯手續費 30

截至2008/09/24 資金缺口約907,866

鯨豚擱淺港區迴天乏術 海巡弟兄就地掩埋

鯨豚擱淺港區迴天乏術 海巡弟兄就地掩埋
張貼時間:2008/9/24 下午 02:28
資料來源: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總局北部地區巡防局

北部地區巡防局第一○岸巡大隊福正安檢所執勤人員,於97年9月16日上午10點40分,發現有一鯨豚疑似擱淺死亡。

97年9月16日上午10點40分,海巡署第一○大隊執勤人員於猛沃港碼頭邊發現疑似鯨豚擱淺死亡,福正所長立即親率救援同仁趕赴猛沃港處置,期望藉由海巡人員熱誠與相關單位豐富經驗,或能挽救這位海上嬌客,然至現場時發現該鯨豚已迴天乏術,經與建設局連繫後,確認該鯨豚屬脊鼠海豚(長160公分,寬30公分),海巡同仁即實施就地掩埋,以免該脊鼠海豚屍體持續暴晒港邊。

近日因強烈颱風辛樂克過境台灣本島,可能導致鯨豚常有擱淺於海岸的事件發生,海巡署基於海巡三大任務:海域執法、海事服務、海洋保育的基本初衷,海巡人員將持續扮演海洋守護者的角色,民眾若發現海邊岸際有任何異常現象,或需要海上急難救助,可立即撥打「118」服務專線,或透過台灣區漁業廣播電台通報,海巡署及相關單位將立即為您服務

「媽祖魚生存研究基金」募款總說明

「媽祖魚生存研究基金」財務資訊(每月25日更新)

帳戶說明

本帳戶之經費為對外募款所得,主要用於:在台灣西海岸的海上,長期進行觀測白海豚生存情形之學術研究,工作內容包括海豚的數量、移動、分布範圍、棲地特性、攝食生態、族群統計(包含影像個體辨識工作、冬季進行的遙測等調查),以及各種威脅的本質、分布與嚴重程度(包含污染、誤捕、棲地消失、水下噪音和淡水流量問題)。


捐款由社團法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進行帳戶管理,並透過「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 (Eastern Taiwan Strai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 ETSSTAWG)」的審查建議,挑選並資助最急迫的研究計畫。每筆捐款均開立依法可申報綜合所得稅列舉扣除或列報為當年度費用之捐贈收據。

2008/8-2009/7 計劃:「影像個體辨識工作」,募款目標為台幣120萬元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有海豚海洋才健康 專家籲保存白海豚棲地

有海豚海洋才健康 專家籲保存白海豚棲地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9-17 14:54:42
中央日報




台灣媽祖魚(中華白海豚)瀕臨滅亡危機,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列為討論議題,白海豚工作小組主席Peter S.Ross(中)來台分享國外保育海豚經驗。


閻光濤/整理

 台灣西部近海的中華白海豚族群,今年八月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極度危險」(CR)等級,生存岌岌可危。國際鯨豚保育學者Peter S. Ross今天表示,有健康的海豚才有健康的海洋,之後才會有活躍的經濟,呼籲台灣政府儘速劃設保護區,保存白海豚棲地。

 中央社台北十七日電,Peter S. Ross博士是加拿大政府漁業與海洋部(DFO)的海洋哺乳類毒物生理學家,與包含台灣在內的一些國際鯨豚學者共同組成「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簡稱白海豚工作小組),目前擔任小組主席並獲邀來台參加「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上午抽空與立委田秋堇、台灣生態學會、台灣綠黨等環保團體共同呼籲政府正視白海豚保育問題。

 Peter S. Ross指出,研究發現,台灣海峽東岸的中華白海豚與海峽對岸的中華白海豚沒有交流,屬獨立族群,但數量估計已少於一百隻,相當脆弱,若沒有善加保護,恐怕短時間就會全部滅絕。

 他還說,「有健康的海洋才會有活躍的經濟」、「有健康的海豚才有健康的海洋」,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族群的生存警訊是上天送給台灣人民的訊號,呼籲台灣政府與人民積極面對,儘速將白海豚的棲地劃設為保護區,並限制保護區內的開發行為。

 台灣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則舉黑面琵鷺保護區為例,他指出,過去環保團體為當時為一百多隻黑面琵鷺的生存大聲疾呼,也遭遇不少阻力,但最後總算保存黑面琵鷺在台灣的重要棲地;目前每年來台的黑面琵鷺已多達一千多隻,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三以上,也因此創造不少商機。

 他說,白海豚與黑面琵鷺當初處境類似,但只要行動,就會有效果,盼民眾、政府能正視白海豚的生存問題。

 田秋堇指出,台灣有豐富的生態,八色鳥、黑面琵鷺的保育成績有目共睹,也說明環境不只屬於人類,人類的開發行為必須兼顧永續與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否則任何開發行為一定都是弊多於利,盼政府更積極展開跨部會協商。
【中央網路報】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中華白海豚成APEC會議主角 保育問題不容忽視

環境資訊電子報 2008年9月18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左起為潘翰聲,田秋堇,Ross海豚向來是海洋生態的重要指標,生活在東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反映了台灣海洋生態與漁業資源是否健全或已遭受污染破壞。中華白海豚更在今年8月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CR)等級。16、17日的「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來自國內外的學者、政府、產業,以及第三部門,針對白海豚保育問題,進行討論與經驗交流。

由國內外保育學者組成、義務為台灣政府提供專業保育技術諮詢「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簡稱白海豚工作小組)主席Peter S. Ross在會議上分享了國外保育海豚的經驗。他認為台灣的中華白海豚族群正面臨迫切危機,不僅生活在台灣西岸密集的開發工程威脅中,也發現海豚身上纏繞著網具,性命危在旦夕。

環保團體希望,將來西海岸可以常常見到中華白海豚全家福。 照片提供:中華鯨豚協會 參與白海豚工作小組的國內海洋生物保育專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全世界的白海豚屬有4種,共約有5萬條,分佈於各海域成為獨立族群,其中的中華白海豚只有1000多條,是瀕危海洋生物。根據媽祖魚保育連盟的研究文獻發現,台灣西岸的中華白海豚分佈於苗栗到外傘頂洲的海域,共有49條,其遺傳特性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族群,似乎與附近海域的族群不相往來,成為分佈受限獨立的小族群。

陳昭倫進一步指出,中華白海豚分佈於近岸較淺的海域,特別是河流出海口附近,但台灣西海岸的許多工業開發案、水庫興建,已嚴重破壞中華白海豚的棲地,保育行動刻不容緩,並且需要政府部門、私部門、NGO團體和學者的共同努力。

針對台灣的中華白海豚族群保育,Peter S. Ross與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提出6點建議:

1 根據所有可得之資訊正式宣佈並公告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地。 
2 凡可能影響中華白海豚及其棲地的現存、規劃中或未來將進行之開發案(包含上游集水區內的活動)都應該公開且透明地審慎評估。 
3 凡可能影響中華白海豚及其棲地的現存、規劃中或未來將進行之開發案(包含上游集水區內的活動),都應減輕其衝擊。 
4 禁止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的活動範圍內使用刺網及拖網。 
5 觀賞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的旅遊業應限制在陸地上發展,並確保其與自然導向教育工作相融合。
6 任何為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劃設的海洋保護區都需要公開的規劃、協議過程及永續的經營。

Peter S. Ross也將於18、19日密集拜訪台灣牽涉白海豚保育的政府部門,包含漁業署、農委會、工業局等,針對白海豚保育提供專業建言。關心白海豚保育並協助安排拜會行程的立法委園田秋堇也呼籲政府儘速與白海豚工作小組進行諮詢和交流,並定期針對白海豚保育召開跨部門協商會議。

發表時間: 週三, 2008-09-17 15:54 提交人: 龔玉玲

Action needed to preserve rare dolphin, scientist says

Published on Taipei Times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8/09/18/2003423509

Action needed to preserve rare dolphin, scientist says
‘MATSU FISH’: Research shows that less than 100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remain. The dolphins, first discovered in 2002, are only found in the Taiwan Strait

STAFF WRITER, WITH CNA
Thursday, Sep 18, 2008, Page 4
A Canadian scientist dedica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aquatic mammals urged the Taiwan government yesterday to take immediate action to protect an isolated and endangered population of dolphins that is found only in the eastern Taiwan Strait.

Peter Ross, a marine mammal toxicologist at the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 in Canada, made the call at a press conference held in Taipei by Taiwane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vocates, including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Legislator Tien Chiu-chin (田秋堇).

Ross is visiting Taiwan to attend this year’s two-day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Roundtable Meeting on the Involvement of Business/Private Sector in Sustainability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which opened on Tuesday in Taipei.

Along with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academics, Ross organized the Eastern Taiwan Strai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 to provide expert advice, guidance and scrutiny on conservation issues concerning Taiwan’s remaining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known by the scientific name of Sousa chinensis.

The dolphins, which are white in color and endemic to Taiwan, were discovered in 2002 off the west coast of the nation. Last month,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listed the species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after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dolphins had dropped to less than 100.

Ross said the species might soon become extinct if it is not properly protected.

There would be no vibrant economy if the oceans are not healthy, and there would be no healthy oceans if there are no healthy dolphins, the scientist said, referring to the plight of the coastal dolphins as a signal from Heaven to the Taiwanese people.

Ross urged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to list the dolphin’s habitat as a preservation zon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o prohibit any kind of development there.

The humpback dolphins are called “Matsu Fish” by local fishermen because they are usually seen between March and April off the western coast when the northeasterly monsoons weaken and the birthday of Matsu, the goddess of the Sea, is celebrated in Taiwan.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有海豚海洋才健康 專家籲保存白海豚棲地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05+112008091700748,00.html

有海豚海洋才健康 專家籲保存白海豚棲地
2008-09-17 中國時報 【中央社】
 台灣西部近海的中華白海豚族群,今年八月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極度危險」(CR)等級,生存岌岌可危。國際鯨豚保育學者Peter S. Ross今天表示,有健康的海豚才有健康的海洋,之後才會有活躍的經濟,呼籲台灣政府儘速劃設保護區,保存白海豚棲地。

 Peter S. Ross博士是加拿大政府漁業與海洋部(DFO)的海洋哺乳類毒物生理學家,與包含台灣在內的一些國際鯨豚學者共同組成「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簡稱白海豚工作小組),目前擔任小組主席並獲邀來台參加「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上午抽空與立委田秋堇、台灣生態學會、台灣綠黨等環保團體共同呼籲政府正視白海豚保育問題。

 Peter S. Ross指出,研究發現,台灣海峽東岸的中華白海豚與海峽對岸的中華白海豚沒有交流,屬獨立族群,但數量估計已少於一百隻,相當脆弱,若沒有善加保護,恐怕短時間就會全部滅絕。

 他還說,「有健康的海洋才會有活躍的經濟」、「有健康的海豚才有健康的海洋」,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族群的生存警訊是上天送給台灣人民的訊號,呼籲台灣政府與人民積極面對,儘速將白海豚的棲地劃設為保護區,並限制保護區內的開發行為。

 台灣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則舉黑面琵鷺保護區為例,他指出,過去環保團體為當時為一百多隻黑面琵鷺的生存大聲疾呼,也遭遇不少阻力,但最後總算保存黑面琵鷺在台灣的重要棲地;目前每年來台的黑面琵鷺已多達一千多隻,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三以上,也因此創造不少商機。

 他說,白海豚與黑面琵鷺當初處境類似,但只要行動,就會有效果,盼民眾、政府能正視白海豚的生存問題。

 田秋堇指出,台灣有豐富的生態,八色鳥、黑面琵鷺的保育成績有目共睹,也說明環境不只屬於人類,人類的開發行為必須兼顧永續與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否則任何開發行為一定都是弊多於利,盼政府更積極展開跨部會協商。

Taiwan urged to protect endangered coastal dolphin


Taiwan urged to protect endangered coastal dolphin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08
ChinaPost
CNA
http://www.chinapost.com.tw/print/175163.htm



TAIPEI, Taiwan -- A Canadian scientist dedica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aquatic mammals urged the Taiwan government Wednesday to take immediate action to protect an isolated and endangered population of dolphins that is found only in the eastern Taiwan Strait.
Peter S. Ross, a marine mammal toxicologist at the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 in Canada, made the call at a press conference held in Taipei by Taiwane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vocates, including Legislator Tien Chiu-chin of the opposition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Ross is currently on a visit to Taiwan to attend the two-day 2008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Roundtable Meeting on the Involvement of Business/Private Sector in Sustainability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which opened Tuesday in the capital city.
Along with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cetacean scholars, Ross organized the Eastern Taiwan Strai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 to provide expert advice, guidance and scrutiny on conservation issues concerning Taiwan's remaining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known by the scientific name of Sousa chinensis.
The dolphins, which are white in color and endemic to Taiwan, were discovered in 2002 off the west coast of the island. In August,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 listed the species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after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dolphins had dropped to less than 100.
Ross said the species might soon become extinct if it is not properly protected.
There will be no vibrant economy if the oceans are not healthy; and there will be no healthy oceans if there are no healthy dolphins, the scientist said, referring to the plight of the coastal dolphins as a signal from heaven to the Taiwanese people.
Ross urged the Taiwan government to list the dolphin's habitat as a preservation zon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o prohibit any kind of development there.
In Taiwan, the humpback dolphins are called "Matsu Fish" by local fishermen because they usually are seen between March and April off the western coast when the northeasterly monsoons weaken and the birthday of Matsu, the goddess of the Sea, is celebrated in Taiwan.

有海豚海洋才健康 專家籲保存白海豚棲地

有海豚海洋才健康 專家籲保存白海豚棲地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十七日電)台灣西部近海的中 華白海豚族群,今年八月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列入「極度危險」(CR)等級,生存岌岌可危。國際鯨 豚保育學者Peter S. Ross今天表示,有健康的海豚才 有健康的海洋,之後才會有活躍的經濟,呼籲台灣政府 儘速劃設保護區,保存白海豚棲地。

Peter S. Ross博士是加拿大政府漁業與海洋部( DFO)的海洋哺乳類毒物生理學家,與包含台灣在內的 一些國際鯨豚學者共同組成「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 術顧問工作小組」(簡稱白海豚工作小組),目前擔任 小組主席並獲邀來台參加「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 /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上午抽空 與立委田秋堇、台灣生態學會、台灣綠黨等環保團體共 同呼籲政府正視白海豚保育問題。

Peter S. Ross指出,研究發現,台灣海峽東岸的 中華白海豚與海峽對岸的中華白海豚沒有交流,屬獨立 族群,但數量估計已少於一百隻,相當脆弱,若沒有善 加保護,恐怕短時間就會全部滅絕。

他還說,「有健康的海洋才會有活躍的經濟」、「 有健康的海豚才有健康的海洋」,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族 群的生存警訊是上天送給台灣人民的訊號,呼籲台灣政 府與人民積極面對,儘速將白海豚的棲地劃設為保護區 ,並限制保護區內的開發行為。

台灣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則舉黑面琵鷺保護區為例, 他指出,過去環保團體為當時為一百多隻黑面琵鷺的生 存大聲疾呼,也遭遇不少阻力,但最後總算保存黑面琵 鷺在台灣的重要棲地;目前每年來台的黑面琵鷺已多達 一千多隻,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三以上,也因此創造不少 商機。

他說,白海豚與黑面琵鷺當初處境類似,但只要行 動,就會有效果,盼民眾、政府能正視白海豚的生存問 題。

田秋堇指出,台灣有豐富的生態,八色鳥、黑面琵 鷺的保育成績有目共睹,也說明環境不只屬於人類,人 類的開發行為必須兼顧永續與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否則 任何開發行為一定都是弊多於利,盼政府更積極展開跨 部會協商。970917

搶救中華白海豚 專家呼籲政府審慎評估開發案

搶救中華白海豚 專家呼籲政府審慎評估開發案
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126182&t=1
中央廣播電台(2008-09-17 11:41)
時間: 2008/09/17

撰稿‧編輯:曾國華 新聞引據:採訪
  為搶救僅存的台灣中華白海豚,白海豚工作小組主席PETER S. ROSS博士特別在今年的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上,除了呼籲政府儘速宣布並公告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地之外,也必須針對可能影響中華白海豚棲息的國光石化、台塑煉鋼廠等發開案進行審慎評估,以展現政府保育的決心。 有別於中國大陸沿海等其他地區的中華白海豚,在台灣西海岸發現的中華白海豚可是在外型特徵上有著獨特的斑點,尤其這群長相可愛的中華白海豚,最常在農曆3月、媽祖生日期間出沒在海面上,因此被當地漁民認為是為媽祖慶生,更讓它有著「媽祖魚」的稱號。只是根據調查,這群台灣的中華白海豚大概只剩下100隻左右,讓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在今年8月就將其正式列為「瀕臨絕種」等級的保育生物。

  而為了搶救這群台灣的中華白海豚,今年在台灣舉行的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就特別邀請了白海豚工作小組主席PETER S. ROSS博士來台分享國外保育海豚的經驗。ROSS除了呼籲政府儘速地宣布並公告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地外,也必須針對可能影響中華白海豚棲息的各項發開案進行審慎評估。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說:『因為中華白海豚在台灣是西海岸,在西海岸是目前污染最嚴重,開發案最多的一個的地方,其實它們的族群已經剩下不到100隻了,如果有一兩隻的損失就損失1/100、2/100,可能必須要非常公開透明的審慎評估。』

  另外,ROSS也認為,應該禁止在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的活動範圍內使用剌網及拖網,而且任何為東台灣海峽劃設的海洋保護區,都須要公開規劃、協議過程和永續經營。而ROSS也將從18日開始密集拜會相關政府單位,提供白海豚的保育專業建言,期望政府單位能定期針對此一議題,召開跨部會的協商會議,以展現保育中華白海豚的決心。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採訪通知] APEC圓桌會,國際專家搶救媽祖魚

【採訪通知】

APEC圓桌會,國際專家搶救媽祖魚

自1998年起爭取舉辦,「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今年9月16日、17日於台灣舉行,台灣七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媽祖魚保育聯盟,於此次大會閉幕圓桌會議前茶敘時間舉辦記者會,呼籲各國協助台灣保育白海豚。並請Peter S. Ross博士交流白海豚保育工作經驗。

時間:2008年9月17日(三)上午十點半
地點:公務人力發展中心APEC會場(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30號14樓)

流程:
10:30-1040 活動說明與貴賓致詞
10:40-10:50 行動劇演出與呼口號
10:50-11:00 媒體Q&A時間

新聞聯絡人: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陳奐宇 0917-237786
媽祖魚保育聯盟 甘宸宜 0982-225613
綠黨 潘翰聲 0935-295815

說明:台灣自1998年起爭取舉辦「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今年於9月16日、17日舉行,民間不只肯定此會對於亞太地區海洋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有重要貢獻,也肯定台灣政府於2008年8月29日,針對白海豚保育舉辦第一次跨部會討論會議。

這次大會更是特別邀請,由世界各國鯨豚保育權威學者所組成、願意義務為台灣政府提供專業保育技術諮詢的「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ETSSTAWG)」主席Peter S. Ross博士來台,Peter S. Ross博士不只在大會演講中華白海豚保育問題,也會在周四、周五密集拜訪台灣牽涉白海豚保育包含漁業署、農委會、工業局等各政府單位,針對白海豚的保育提供專業意見。

台灣的媽祖魚(中華白海豚)瀕臨滅亡危機,其保育不只需要跨部會合作,也需要跨國經驗的交流,所以由台灣七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媽祖魚保育聯盟,於此次大會閉幕前的圓桌會議前舉辦記者會,呼籲各國協助台灣保育白海豚。並期待有機會與Peter S. Ross博士交流白海豚保育工作經驗。

APEC圓桌會,國際專家搶救媽祖魚

[採訪通知]
APEC圓桌會,國際專家搶救媽祖魚

2008/09/16 媽祖魚保育聯盟 綠黨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自 1998年起爭取舉辦,「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今年9月16.17日於台灣舉行,台灣七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媽祖魚保育聯盟,於此次大會閉幕圓桌會議前茶敘時間舉辦記者會,呼籲各國協助台灣保育白海豚。並請Peter.S. Ross交流白海豚保育工作經驗。

時間:2008年9月17日上午十點半
地點:公務人力發展中心APEC會場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30號14樓)

流程:

10:30-10:40 活動說明與貴賓致詞
10:40-10:50 行動劇演出與呼口號
10:50-11:00 媒體Q&A時間

新聞聯絡人: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陳奐宇 0917-237786 媽祖魚保育聯盟: 甘宸宜 0982-225613
綠黨 潘翰聲 0935-295815

說明:台灣自1998年起爭取舉辦「亞太經濟合作(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今年於9月16 .17日舉行,民間不只肯定此會對於亞太地區海洋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有重要貢獻。也肯定台灣政府於2008年八月29日,針對白海豚保育舉辦第一次跨部會討論會議。

這次大會更是特別邀請,由世界各國鯨豚保育權威學者所組成、願意義務為台灣政府提供專業保育技術諮詢的「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ETSSTAWG)」主席Peter.S .Ross先生來台,Peter.S. Ross先生不只在大會演講中華白海豚保育問題,也會在周四、周五密集拜訪台灣牽涉白海豚保育包含漁業署、農委會、工業局…等各政府單位,針對白海豚的保育提供專業意見。

台灣的媽祖魚(中華白海豚)瀕臨滅亡危機,其保育不只需要跨部會合作,也需要跨國經驗的交流,所以由台灣七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媽祖魚保育聯盟,於此次大會閉幕前的圓桌會議前舉辦記者會,呼籲各國協助台灣保育白海豚。並期待有機會與Peter.S. Ross交流白海豚保育工作經驗。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報告書(雙語)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說明:
2008年8月29日,經過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半年多的奔走呼籲,行政院永續會終於召開第一次「保護台灣中華白海豚族群行動」跨部協商會議。然而,由於許多政府部門對於此議題仍不夠熟悉,為使
討論更加聚焦,此次會議作成結論,要求各單位及保育團體於二週內提出白海豚可能最廣分布範圍之資料。《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報告書便是在此背景下寫成。

(後記: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是唯一提出白海豚棲地範圍的單位)



《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報告書
Proposal for Major Wildlife Habitat of the Eastern Taiwan Strait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目次 Contents


序 Preface


摘要 Summary


一、沿岸距離 Distance along the shore

 1.1 科學調查結果 Scientific survey results

 1.2 其他經過確認之目擊紀錄 Other confirmed sightings
 1.3 擱淺紀錄和潛在棲地評估 Stranding records and additional estimates based on suitable habitat
 1.4 結論 Conclusion

二、離岸距離(離岸分布)Distance from the shore (offshore distribution)

 2.1 水深因素 Water depth factor
 2.2 距離因素 Distance factor
 2.3 結論 Conclusion

三、具特殊重要性的棲地範圍 Area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四、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全文下載

第二屆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國際保育研究工作會議報告

第二屆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國際保育研究工作會議報告

下載會議報告下載行動綱領
(均為中文)

會議時間:2007年9月4日~7日

地  點:台灣彰化市全台大飯店

主辦單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協辦單位: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贊助單位:行政院教育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博仲律師事務所
     國際人道組織HSI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

協助單位:媽祖魚保育聯盟
     台灣生態學會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引言:

研究顯示,定棲於ETS東台灣海峽(台灣西岸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是一個數量不到100隻的特有族群,若不儘快落實保護台灣的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其棲息地的對策,來避免其所面臨的許多嚴重威脅,這群海豚就會從台灣消失。最近,中國長江『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宣告絕種,更凸顯出國人對台灣中華白海豚的關注應加緊腳步,刻不容緩。中華白海豚是一種生活在河口淺海與近岸水域的食魚性哺乳動物,由於仰賴水陸交界的棲地為生,因此格外易受干擾。

第二屆國際性工作會議在2007年9月4-7日假台灣彰化市舉行,仍以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為會中討論焦點。與會者除了當地海豚研究人員、保育人士與海洋工程人員,還包括了來自加拿大、美國、日本、巴西、英國以及香港的專家。官方、學術機構代表與當地民間保育團體提供了一幅令人憂心之台灣西部沿岸環境現況的圖片,指出五項對白海豚生存的主要威脅:流到河口的淡水流量降低、棲地消失、誤觸漁網、工業與生活廢水污染和水下噪音。

專家群呼籲台灣政府,就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地發表正式公開聲明;對可能會影響中華白海豚及其棲地的現有與計畫中的開發案,進行公開透明的評估;採行最佳可得的方法以減輕該類影響;沿岸海域禁用流刺網與三層網;限制觀賞中華白海豚觀光活動僅能在岸上平台進行(可以提供讓一般大眾接近惡化棲地的方式,並藉此推廣清除污染計畫);同時公布污染物質濃度與其他環境相關數據。

想要讓東台灣海峽的特有之中華白海豚得以救亡圖存,唯有透過個人、團體、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產業的協同行動努力,才可能達致。

工作會議的主要使用英文討論,而報告撰稿也是用英文編寫,並經過全程參與開會之受邀與會者的審查修改。為了讓台灣的讀者了解其內容,也提供中文翻譯版。然而,若英文版與中文版之間有任何差異出現,請乃以英文版為主。

第一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保育研究研討會暨工作會議報告

第一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保育研究研討會暨工作會議報告

研討會:2004年2月23日
地點: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際會議廳
日期:2004年2月2427日
地點:台中縣梧棲鎮新天地餐廳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香港海洋公園鯨豚保護基金
     財團法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教育基金會
     財團法人海洋發展教育基金會
承辦單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協辦單位: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
     香港海豚保育協會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媽祖魚為國爭光,勇奪瀕臨絕種頭銜

/馬書奇

2008年8月13日農委會陳情記者會上由台灣生態學會上演「媽祖魚為國爭光,勇奪瀕臨絕種頭銜」戲碼,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族群被IUCN列為CR級(極危級),隨時可能會因為棲息地持續遭破壞之情況下走向滅絕的一途。籲請中央政府早日訂定、落實相關的保育計畫和措施。

侏儒抹香鯨擱淺 動員30人救援成功

侏儒抹香鯨擱淺 動員30人救援成功
NOWnes
(2008/08/18 00:03)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桃園觀音海水浴場,16日被人發現有兩隻「侏儒抹香鯨」擱淺,海巡隊員獲報後,和保育人員,總共出動超過30個人,花了半天的時間,終於將兩隻侏儒抹香鯨帶到外海野放。

海巡隊員在漁船上先以濕毛巾覆蓋並以臉盆不斷澆水,就是為了幫侏儒抹香鯨保溼,雖然看起來沒有外傷,但因為脫離海洋太久,侏儒抹香鯨顯得十分疲累,海巡隊員趕緊將牠帶到外海野放。

最近發生許多小型抹香鯨擱淺的事件,16日在桃園觀音海水浴場就有兩隻侏儒抹香鯨擱淺,海巡人員獲報和保育人員聯合出動超過30人,花了半天的時間終於將牠們救起,保育人員說牠們應該是一對母子因為迷航不小心擱淺在海灘,最後因為潮流的關係,採用漁船運送將牠們野放。(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方思危、龍宗緯)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保育團體陳情 搶救中華白海豚

保育團體陳情 搶救中華白海豚

自由時報
(生活資訊站)
20080814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日前將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列入保育紅皮書的「極危」等級,處境比遭暖化威脅的北極熊還要嚴重,保育團體昨天到農委會前陳情,要求提出保育策略,農委會林務局則承諾一個月內,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生物多樣性組開會協商。

包括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生態學會等多個保育團體,點名台塑煉鋼廠、國光石化、台中火力發電廠、六輕擴廠等開發案,以及能源局正規劃設置的五百座風力發電,都將可能威脅中華白海豚的棲地,也使得其數量從一百隻,縮減到現在估計約僅七十隻左右。

(圖:記者朱沛雄/文:記者鍾麗華)

中華白海豚列極危物種 環保團體陳情

中華白海豚列極危物種 環保團體陳情
政策 | 物種保育 | 海洋 | 海岸 | 台灣新聞

台灣環境資訊電子報
本報2008年8月14日台北訊

台灣的白海豚生存危機受到國際重視,由70多個國家、1000多個社團、1萬多名學者組成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昨(13日)正式將台灣的中華白 海豚列入保育紅皮書中的「CR(Critically Endangered,極危)」等級。在IUCN公布白海豚為CR等級的同時,台灣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並拜會野生動物主管機關行政院農委會,要求政府展 開更積極的保育行動。

台灣的媽祖魚(中華白海豚)因棲地隔離、獨立演化,導致身體特徵與其他地方的白海豚族群有相當大之差異,國際鯨豚保育專家認為「台灣的白海豚為台灣特有的獨立種群」。

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威脅比其他國家的白海豚更加危險,國際與國內保育專家於今年1月成立「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台灣生態學會表 示,國內保育團體曾向行政院陳情,並提供政府諮詢白海豚保育技術的訊息;但至今超過半年,仍不見政府提出保育策略,且傳出政府欲開放沿岸三海浬內的底拖 網,此舉將徹底破壞近海生態環境。

昨(13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將中華白海豚列為保育紅皮書中的「CR(極危)」等級,顯見中華白海豚的保育已受國際組織重視。台灣環保 團體召開記者會表示,中華白海豚保育是台灣政府不得不面對的真相與責任。並要求行政院農委會,成立跨部會白海豚保育委員會,與國際顧問團合作,著手擬定保 育策略;落實海洋保護相關法令,公告重要棲地,反對開放三海浬內底拖網政策;以及停止白海豚棲息地內重大污染性開發案,直到確認開發案對海豚無影響。

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李桃生接受陳情並表示,保育團體提出中華白海豚所受的威脅,包括填海造陸、漁具誤纏、缺乏淡水、水下噪音及污水排放等,為農委會相關業務,將在一個月內,由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生物多樣性組邀集相關部會,訂定保育策略。

媽祖魚(中華白海豚)簡介


中華白海豚民間暱稱媽祖魚,學名Sousa chinensis,又稱印太洋駝海豚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出生時身體灰色,青少年體色變淡佈滿藍灰色斑點,但成年後全身雪白,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此又稱為粉紅海豚。可能因為漁民容易在春天三月 海浪平靜時發現,此時恰逢媽祖誕辰,所以暱稱這種有著吉祥白與粉紅顏色的海豚為「媽祖魚」。

分佈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溫、熱帶地區,喜歡聚集在靠岸且河口附近。經過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研究,認為其體色與出現在中國沿海及世界各地的中華白海豚有相當差異,應該是台灣西部沿海獨立的種群,重要性遠比國家花大錢保育的櫻花鉤吻鮭重要,整個族群面臨立刻滅絕危機。

媽祖魚目前已知的生態資料為:
1、其重要的棲地為苗栗到嘉義沿海5公里、水深20公尺範圍內;
2、自然狀態下可存活30至40年;
3、生育率低、育兒期約3年,族群繁衍速度慢;
4、目前的族群中約有三分之一有受傷疤痕、常可見營養不良的個體;
5、根據研究人員被個體辨識分析,全台灣樂觀不會超過兩百隻。

因其全年生活於近岸淺海,故非常容易受人類活動所影響,媽祖魚以往面臨的危機有:台灣西海岸填海造地讓棲地消失、水質嚴重污染造成媽祖魚食物來源的 其他生物量不足、過度的漁業行為誤捕如刺網(流刺網、三層網、底刺網)、底拖網…等、身體被船舶所傷害、聲波系統被海上及岸邊工程的噪音傷害。在中國,生 態習性類似媽祖魚、有長江女神之稱的「長江白鱀豚」因水質污染而滅絕,過去的傷害亦讓台灣的媽祖魚陷入最多不會超過兩百隻的危機,白海豚的存亡幾乎等於台 灣永續發展指標,但保育工作面臨非常嚴重的挑戰。

瀕危! 中華白海豚僅剩70隻

瀕危! 中華白海豚僅剩70隻
人間福報 2008/8/14

國際保育聯盟列入保育紅皮書「極危」等級 保育團體要求政府拚經濟也要顧保育

【本報台北訊】棲息在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近年面臨生存危機,國際自然保育聯盟最近將牠列入保育紅皮書內「極危」(CR)等級,處境比遭暖化威脅的北極熊還要嚴重,保育團體昨天到農委會陳情。估計中華白海豚僅剩七十隻左右,要求政府拚經濟也要顧保育。

包括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生態協會等保育團體昨天播放中華白海豚在大肚溪口等處的身影,但不遠處卻是火力發電廠、還有攔河壩、彰濱工業區、六輕擴廠、國光石化等開發工程,棲息地岌岌可危。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表示,很多人只知道東部才有鯨豚,不知道西部有中華白海豚,更不知道是特有的物種。

但近年來中華白海豚正面臨五大生存威脅,填海造陸不僅帶來噪音,也減少棲地,水質污染影響食物來源、加上誤捕或誤闖刺網、還有大型水利設施造成河口淡水減少等,都讓中華白海豚生存告急。根據研究人員的估計,僅存七十隻左右,再不保育就來不及。

面對保育團體大聲疾呼,接受陳情的林務局副局長李桃生回應,一個月內行政院永續會的生物多樣性組召集相關部會,盡快協商對策。

此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日前公布的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豚類及鯨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

IUCN 公佈的紅色名錄顯示,伊洛瓦底江江豚以及南美的拉河豚目前都已瀕臨滅絕,此外一種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灣名叫vaquita的海豚數量也減少了許多,目前野生 的該類物種還不足一百五十頭。對於鯨類來說,藍鯨、長鬚鯨以及大須鯨目前都在瀕臨滅絕的動物名單上,此外座頭鯨的兩個亞族群目前也登上了瀕危物種榜單。

IUCN的管理人員席佩爾表示

: 「海洋的許多部分現在充斥著人為的噪音,有的來自於軍事聲納系統,有的則來自於地震探測儀及船隻等,這些聲音無疑會影響到許多種鯨類的生存,有時甚至會導 致它們死亡。」此外IUCN還認為,氣候的變化也開始對鯨的生活環境產生不良後果,造成疾病的發生、物種間競爭及獵物數量的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