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黃道偉會見東盟媒體代表團

www.GX.xinhuanet.com   2007年09月27日 09:49:57  來源:廣西日報

9月26日,參加“第三屆中國-東盟媒體合作高層研討會”的東盟10國媒體代表團考察完防城港後,又馬不停蹄地趕赴欽州,受到自治區黨委常委、欽州市委書記黃道偉等領導的歡迎。

黃道偉向代表們介紹了欽州市的港口、交通、旅遊等發展情況。他說,欽州東鄰珠江三角洲,南瀕北部灣,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是中國走向東盟便捷的出海通道。欽州交通條件良好,高速公路、二級公路在這裡交匯,鐵路與中國鐵路幹線聯網;欽州港口資源豐富,欽州港正在全面規劃、開發建設,港區深水岸線長68公里,可以建1萬噸到30萬噸的碼頭200個;欽州淡水充足,不僅有水庫,而且還有幾條江河匯入欽州港,長期供水規劃可達120萬立方米/日。欽州旅遊資源獨特,特別是山海旅遊資源豐富。三娘灣等旅遊景區有沙灘、奇石、漁村、紅樹林,還有中華白海豚這樣珍稀的一級海洋保護動物。欽州人民熱情歡迎東盟朋友來旅遊、投資、創業。

代表團團長阿茲曼先生代表媒體一行對欽州市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他說,在欽州走了很多地方,非常開心也有很多收穫,友誼把中國與東盟緊密地連在一起,希望友誼指引我們走向合作與成功。

欽州之行,代表團還參觀了孫中山先生銅像、欣賞了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欽州坭興陶藝、遊歷了中國近代民族英雄劉永福故居。(記者 虞珊珊 蔣勤)

第十二屆鯨豚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於10月10日~11日舉辦「第十二屆鯨豚生態與保育研討會」,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任何問題也歡迎於上班時間洽詢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Tel: 04-2632-8001轉17051~17053)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07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頒獎儀式在欽州舉行

www.GX.xinhuanet.com   2007年09月25日 08:19:27 來源:廣西日報

風生水起北部灣,海豚之鄉迎賓客。9月22日晚,第四屆中國·欽州國際海豚文化節在欽州市體育場隆重舉行,晚會期間同時舉行2007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的頒獎儀式。出席晚會的有自治區黨委常委、欽州市委書記黃道偉,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甘幼玶,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徐文彥,以及來自俄羅斯、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國際友人。

在欽州的三娘灣,中華白海豚常年在這裡繁殖生長,與人和諧相處,成為最具地方特色的寶貴資源。從2004年始,欽州市以“海豚”品牌為平臺,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欽州國際海豚文化節,進一步擴大了欽州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有效地提升了欽州的知名度,為欽州加速建設成為知名的濱海城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屆中國·欽州國際海豚文化節大型文藝晚會由央視著名主持人趙忠祥加盟主持。著名歌唱家田震、鬱鈞劍,中國香港著名歌星湯寶如,美國著名歌星Eric,黑鴨子組合等傾情表演,先後演出了《中華白海豚讚》、《中國夢》、《北部灣》、《灣灣歌》、《快樂海家園》、《家和萬事興》等20多個節目,精彩的演出贏得了全場3萬多觀眾的熱烈掌聲。

今年海豚節舉辦期間,正值2007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在欽州舉行,參加選片會的有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中央電視臺負責人,部分國家駐華使館文化參贊,國內外媒體編輯記者共100多人,經過審看和評比,評出了獲獎作品,並在晚會現場舉行了頒獎儀式。頒獎儀式的舉行,為中國·欽州國際海豚文化節增加了一道濃郁的國際文化色彩。(記者/尹華平 廖景標)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海豚大量擱淺八里海岸 讓漁業專家也吃驚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二十一日電)八里海岸出現去從未發生的大量海豚迴游的奇特現象,讓漁業專家也吃驚。這 些熱帶斑海豚被沖到沙灘擱淺及死亡,台北縣農業局據報後會同消防、海巡人員趕往救援,一直忙到晚間七、八時,雖然成功將十七隻擱淺海豚接駁回海中,但仍有 七大兩小共九隻海豚死亡。
八里鄉民中午在海邊挖貝類時,意外發現台北港北堤外海的人工礁石旁有海豚擱淺,甚至有海豚不知何故衝上沙灘,農業局據報後就派員趕往救援,可是發現海面上迴游的海豚數量,光是目測就達五、六十隻,數量驚人。
由於海豚聚集且以幾近自殺的方式向岸上游的奇特現象,是台灣過去所罕見,包括鯨豚協會及野柳海洋世界的專家也聞訊趕抵。他們目睹海豚前仆後繼的被沖上海灘上,多隻因體力不繼而死亡的景況也大為吃驚,也不知要如何解釋海豚集體發生奇異行為的原因。
為了援救海豚,農業局及消防、海巡人員約四十多人就不斷以接駁方式,直到晚間才把十七隻擱淺海豚帶回海中,同時以木板拍打海面發出聲響,把迴遊岸邊的大量海豚驅離,以避免再有海豚被沖上岸而擱淺,但不幸的是仍有九隻海豚死亡。
漁業局長吳建興表示,這群海豚都屬「熱帶斑海豚」,由於過去從未發生類似情事,他研判可能因氣候因素導致洋流改變產生迷航的情形,但確實原因無法得知;為了研究這次鯨豚的異常行為,鯨豚協會動用大型卡車將死亡海豚帶回解剖研究,希望能找出可能答案。

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遺址、白海豚、環評新的爛規定 颱風中的九月上旬工作日誌

遺址、白海豚、環評新的爛規定 颱風中的九月上旬工作日誌
轉載自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第205期

出版日期:2007/09/19
文‧攝/陳秉亨(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關於白海豚保育工作


九月上旬還是非常忙碌,上星期短短三天內就舉辦兩次的抗議行動,趁著颱風天呆在辦公室,跟各位朋友分享最近超級難得的好心情。首先是由海生館主辦的中華白海豚保育工作會議順利完成,會中世界各國鯨豚保育權威根據台灣這群中華白海豚特有的體色,認為這群白海豚明顯異於其他族群,應為台灣的獨立種群,一舉推翻在環評會中某些人士所說:「反正別的地方也有白海豚,所以沒有那麼珍貴」的荒謬主張。之前白海豚在台灣的保育等級已屬最高級,加上有了這些國際保育權威的關心,國家很難不有所作為。意外的收穫是,工作會議結束的記者會,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並且把白海豚冠上「台灣海上國寶」的頭銜,對於未來的保育工作,有著非常正面的加分效果。因這次工作會議的性質,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政府相關部門對話,因此非常期待十月份由中華鯨豚協會主辦的:「第十二屆鯨豚生態與保育研討會」,能讓政府各單位對於中華白海豚的保育工作產生更強的共識。


中華白海豚工作會議現場

這次工作會議中有個令我相當感動的插曲,在友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出資與環保聯盟彰化分會的聯繫下,中部的環保團體代表齊聚八卦山聚餐。有許多朋友大概都只能在抗爭的場合見面敘舊,竟然可以在抗爭或開會場合外簡簡單單的聚餐聯誼,雖然我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是當天看到這麼多前輩與朋友齊聚一堂,心底興起:「今夕是何夕,共此燈燭光」的感嘆。頗為感動因而稍為沉默,卻被友會蠻野心足的楊士慧小姐誤會:「你心情不好喔」。


今夕是何夕,與各位朋友共此燈燭光

肯定龍風電廠重視環評承諾


這次工作會議有一些廠商代表前來旁聽,當然大部分是來尋求環評會遇到的保育問題的因應對策。在結束的記者會上,還有廠商代表藉由發問的機會,要求學者在幾個影響上作排名,企圖將海豚保育的主要禍首推到漁民身上而非工業區開發與污染,還好這些學者非常精明的回答:「這些都是重要的影響,我們無法做出排名。」在這些廠商代表之中,最特別的是已經通過環評,並且承諾撥出基金幫助白海豚研究與保育工作的龍風電廠幹部也有出席,相較於國內環評資料亂做,不遵守環評承諾的開發單位(如之前用水承諾跳票的台塑企業),我們有必要肯定以日商 Jpower 為主的龍風電廠重視環評承諾的用心。期待其他單位能夠如他們在環評所承諾,作為國內開發案污染防治與地方回饋的典範。

關於惠來遺址保育工作


白海豚保育工作會議剛結束,就傳出惠來遺址在古蹟審查委員會中通過卻因市長不願公告而將失去遺址資格的傳言。可能冥冥中有註定,在傳言未發生時,正逢大力卜慈善基金會捐助一年的惠來遺址保護工作專案助理經費,而我們也很順利找到就讀生態所,有意做平埔族相關研究,也是學會第一任執行秘書的許鈞雅小姐來擔任這個沉重的工作。經過上週兩次密集的行動也證明他足堪大任。

惠來遺址的爭議點在於,遺址通過古蹟審查委員會已一年多,台中市長卻遲遲不願公告,雖然文化局以「遺址公園」作為解決遺址保存爭議的替代方案,但是市長一日不公告,遺址就沒有法定地位的保障,何況惠來遺址為台中市長競選承諾,胡市長連任五年多到現在,惠來遺址竟連法定的資格也沒有。若非台中市公文傳遞的速度比烏龜還慢(根據雅虎奇摩知識 + 的資料,烏龜快速行走一小時約 180 公尺,文化局離台中市政府 1.7 公里,烏龜只需十個小時就可以把審議委員會通過的公文,從文化局送達台中市政府),就是胡市長無意落實選舉承諾,不願讓這塊壓縮了台中四千年歷史的珍貴遺址獲得應有的保存與重視。

所以我們在世界古蹟日的前夕發動抗議行動,由學會執行秘書徐百源先生扮演「糊市長」,生態所研究生陳俊隆扮演小來的哥哥「不來」代表惠來遺址不會來,演出抗議行動劇。抗議隔天又得知陳水扁總統在靠近遺址現場的行政院中部辦公室有個公開行程,立刻又展開行動,我與百源再度裝扮成摩登原始人,在總統車隊通過時呼口號陳情。根據總統府幕僚的消息,總統在演講過後本有意接見我們的陳情,只可惜當時我們已被強勢的警力勸離。這兩次行動算是非常成功,相關的新聞報導可見惠來遺址部落格,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參閱。這次行動引起了文建會的關心,派員前往了解,也是令人非常開心的事情。

抗議相片(資料來源:20070913 聯合報)

環評新的爛規定


小小的開心沒持續多久,就收到環運前輩粘錫麟老師與林聖崇先生傳來的信件,內容為環保署對於環評的新規定,這個自打嘴巴的規定如是寫:

為落實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案件審查作業,環保署已研訂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旁聽要點,並設置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旁聽室,讓媒體及旁聽者可以同步看到及聽到會議討論過程。
依環保署的規劃,相關團體、當地居民或代表及新聞媒體採訪人員均得於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相關會議旁聽。對於新聞媒體人員的採訪及拍攝,環保署將於委員會議召開前,開放一定時間,供新聞媒體採訪人員拍攝,但鑒於以往曾有將委員姓名、意見及影像直接刊載於新聞媒體的情事,為維護委員隱私及安全,除經徵詢全體與會成員同意外,會議進行中不開放新聞媒體向會場攝影、錄影,但媒體仍可於旁聽室進行文字報導;同時,為利於環評委員進行公正、客觀及專業審查,除經徵詢全體與會成員同意外,環境影響評估案件議決過程也將延續慣例暫不公開,但審查結果均於會後對媒體及外界說明。

環保署自八月遷至新址後,囿於場地限制,無法讓相關團體、當地居民或代表及新聞媒體採訪人員直接於委員會的會場內旁聽,但延續以往會議公開的慣例 及原則,特別設置旁聽室,將委員會審查環境影響評估案件的討論過程公開。環保署表示本( 17 )日召開的第 155 次環評委員會議係首次使用旁聽室,如有規劃未臻完善情形,該署將檢討改善。

環保署重申,已透過研訂旁聽要點及設置旁聽室,讓媒體及旁聽者可以同步看到及聽到會議過程,已較以往更積極落實民眾參與及資訊公開,未來亦將持續推動。

環保署或環保局的公務員大概是所有公部門中最辛苦且吃力不討好的,尤其是稽查的時候常常受到廠商言語上或是行為上的威脅,更慘的是,常常稽查還沒回到辦公室,民意代表的「關切電話」就已經先到局長辦公室,因此我非常非常尊重環保署與環保局的公務員。但是環保署這次修訂的規定,實在是爛到極點,爛就算了,還要裝成「促進民眾參與環評」的清高形象。其中最弔詭的一點,環保署難道不就是為了因應與日俱增的公務而搬遷 至空間較大的新大樓?(難道是因為錢太多沒地方花?)在舊辦公室還有大的會議室,新辦公室的環評會議刻意安排在小會議室舉行然後倒果為因,宣稱會議室太小,不能容納太多關心民眾,所以民眾只能在另一間房間「旁聽」,也就只能聽不能表達意見,相較於舊的環評會,至少每個民間社團可以有三個代表參加,也至少有三分鐘的發言機會,新規定怎麼會無恥的自認為「落實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案件審查作業」?

另外更爛的是:「為利於環評委員進行公正、客觀及專業審查,除經徵詢全體與會成員同意外,環境影響評估案件議決過程也將延續慣例暫不公開,但審查結果均於會後對媒體及外界說明」案件決議過程的公不公開跟環評委員進行公證、客觀與專業審查有何關係?如果委員如此公正、客觀、專業,那不是更應該公開決議過程?不公開難道不是自己承認決議過程有問題?光是從簡單的邏輯來看,這紙新規定荒謬到了極點。在美國環保署服務過的署長陳重信先生怎麼會讓綜計處做出如此荒腔走板、自相矛盾的決策?

這兩個星期行動的小小成功與開心全部被這個消息坑殺,憂鬱到了極點,心中卻想到前天夢裡出現的,那隻暱稱叫做「活著」的白海豚身影,除了用文字記錄環保署這麼爛的決策之外,也只能祈禱台灣的環境與弱勢人民,在產、官、學「密切合作」的新環評政策下,能夠像「活著」一樣堅強與幸運,就算身上被切掉一大塊肉,還能夠繼續活著。

他就是「活著」(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提供)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20070725雲林六輕近海出現白海豚

影片提供: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 FormosaCetus Conservation & Research Group
拍攝時間:2007年7月25日
拍攝地點:雲林縣麥寮鄉台塑六輕工業區近海




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中華白海豚現身 全球剩不到百隻

2007-09-09 12:40
許多民眾想賞鯨豚一定會想到台灣東海岸,但你也許不知道其實在台灣西海岸也有一群數量相當少的中華白海豚,只要在離海岸很近的地點就能看到他們,但海洋環境越來越惡劣,一群國際鯨豚專家,特地來到台灣,呼籲搶救白鯨豚。

  這群可愛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只剩不到一百隻,雖然生活在台灣海域很久,但是一直到幾年前才受到重視。原本大家以為它們跟中國大陸沿海的白海豚是同一個群族,不過幾年來調查確定,牠們是生活在台灣海峽的特有群族。

  保育團體出海觀察,發現中華白海豚族群隨時可能滅絕,這項調查引發國際鯨豚專家注意,特地來台舉辦一連四天的研討會,希望找出搶救白海豚的方法。

  每次看到白海豚身上總有嚴重的傷口和疤痕,讓保育人士很心急,希望珍貴的白海豚,能夠在大家的努力下,在台灣海峽繼續繁殖延續。

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

中華白海豚稀少 剩不到百只

民視 (2007-09-08 13:15)
中華白海豚數量稀少,可能剩不到一百只,為了避免絕種,保育人士在彰化舉辦一場國際性的中華白豚保育研究會議,希望喚起國人和政府的重視,保護這群只生活在中華海峽的海中嬌客。拿起望遠鏡往海中看,一群中華白海豚在海里優游的可愛模樣,讓人無法移開目光。中華白海豚很稀有,數量剩不到一百只,因為生活習慣的關係,這群海中嬌客只在中華海峽活動。為了避免中華白海豚和中國長江白鱀豚一樣,面臨絕種的下場,保育人員特地舉辦一場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國際工作會議,邀請國外學者提供專業意見。民眾如果想看中華白海豚,只要帶著望眼鏡,到西海岸淡水和海水的交界處,就能看見牠們迷人的模樣。(民視新聞龐志龍彰化報導)

中華白海豚稀少 剩不到百隻

民視 更新日期:2007/09/08 15:09

中華白海豚數量稀少,可能剩不到一百隻,為了避免絕種,保育人士在彰化舉辦一場國際性的中華白豚保育研究會議,希望喚起國人和政府的重視,保護這群只生活在中華海峽的海中嬌客。拿起望遠鏡往海中看,一群中華白海豚在海裡優游的可愛模樣,讓人無法移開目光。中華白海豚很稀有,數量剩不到一百隻,因為生活習慣的關係,這群海中嬌客只在中華海峽活動。為了避免中華白海豚和中國長江白鱀豚一樣,面臨絕種的下場,保育人員特地舉辦一場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國際工作會議,邀請國外學者提供專業意見。民眾如果想看中華白海豚,只要帶著望眼鏡,到西海岸淡水和海水的交界處,就能看見牠們迷人的模樣。(民視新聞龐志龍 彰化報導)

中華白海豚瀕臨絕種 專家籲保育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7/09/08 04:09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台灣國寶級保育類海洋動物「中華白海豚」,全台生存數量不到一百隻,一群國內外鯨豚專家七日在彰化市提出警告,政府若不馬上對白海豚生活棲地採取保護行動,這群珍貴稀有的中華白海豚將步入中國長江白鱀豚後塵,走上絕種命運。
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主辦的第二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國際工作會議,在彰化市全台大飯店召開,昨天進入總結尾聲,遠從加拿大、美國、巴西等國家前來的國際鯨豚專家以實地海上調查結果,發現中華白海豚棲息地遭嚴重破壞,面臨生存危機。
台灣海峽生存量銳減
國際鯨豚專家王愈超指出,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息地從台灣海峽苗栗到嘉義沿海臨岸五公里內,自二○○二年起有科學觀察紀錄後,至今年為止,生存數量最多不超過一百隻,已面臨滅絕危機。
王愈超表示,最近研究顯示,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族群,外觀上有可獨立辨識的體色斑點,跟中國、香港沿海的族群不同,很有可能是台灣海域的特有亞種族群,更顯得珍貴與稀有。
全台逾三成都有傷痕
鯨豚專家楊世主指出,西海岸大肚溪口、濁水溪口及北港溪口等地都是中華白海豚重要的棲息地,但這些棲息地因過度經濟開發行為,如填海造陸工程,施工時產生的低頻震動,導致中華白海豚聲波器官受損,甚至死亡,研究發現全台超過三成的中華白海豚身上都有傷痕存在。
與會鯨豚專家呼籲政府,正式向國際宣布台灣西海岸是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未來針對可能影響中華白海豚棲地的開發計畫都要公開透明化,並且立法嚴禁在棲息地海域使用刺網及三層網捕撈魚群,同時把觀豚的海上觀光活動限制在只能於陸地進行。

台灣特有種中華白海豚剩不到百隻 保育界提警訊

台灣特有種中華白海豚剩不到百隻 保育界提警訊
http://www.nownews.com/2007/09/08/545-2154763.htm
今日新聞
2007/09/08 23:14
記者莊明勳、陸嘉琪/彰化報導

台灣生態保育團體邀集國外學者專家,在彰化舉辦一場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會議,經過保育團體長期針對白海豚的習性和出沒地點研究發現,只出現在台灣西部海域鹹水與淡水交界地方的中華白海豚,屬於台灣特有種,而且數量剩下不到一百隻。

保育團體在彰濱工業區的外海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蹤影,牠們在水中跳躍還有成群在海底潛水,保育人員拍下珍貴的畫面,根據海豚出沒地點以及生活習性研究發現,中華白海豚屬於台灣特有種,而且數量越來越少。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面臨很嚴重的生存威脅,所以牠剩下來的數量不到一百隻。」

保育團體邀集國外學者專家共同關心中華白海豚生態,為了保護這群嬌客,不讓牠們瀕臨絕種危機,國際專家紛紛提出寶貴意見。文魯彬:「會產生危險的開發案,應該讓民眾參與、透明化評估。」

在彰濱工業區外海,只要帶著望遠鏡或是高倍攝影機,就可以看見雪白的中華白海豚悠遊在海中,讓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中華白海豚」僅存百隻 彰濱海域現跡

「中華白海豚」僅存百隻 彰濱海域現跡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ghost20070908195721
2007-09-08 22:09/黃志偉



想要看白海豚,不用到海洋公園,其實,在台灣西海岸的彰濱海域,也可以看到中華白海豚的身影!目前僅存將近1百隻的中華白海豚,台灣西海岸是牠們的棲息地,不少保育人士一直擔心牠們的生存會受到威脅,希望民眾只觀賞不要傷害牠們哇,彰濱海域,蔚藍的海面上,竟然出現海豚的蹤跡,只要拿著望眼鏡就能在離海岸很近的地方,看到雪白的中華白海豚,悠遊海中,環保人士驚喜,趕緊拍下可愛的模樣。

彰濱海域,一向是中華白海豚的活動範圍,無巧不巧,大陸長江流域,也發現了少見的白海豚。保育人士:「3隻白豚,『媽祖魚』,中華白海豚,嚴重的生存危險。」

一樣的白色身軀,卻是不同種類,在彰濱海域出現的中華白海豚,因為每年出現時間,適逢是媽祖誕辰前後,又有媽祖魚之稱,屬於海水豚類,目前僅存1百多隻,至於在地球上生存2千多萬年的長江白鰭海豚,有長江女神的稱號,是大陸特有的淡水豚類,已經瀕臨滅種。保育人士:「大概牠剩下來的數量,大概低於1百隻。」

中華白海豚,由於牠生活覓食的獨特性,這群嬌客只會在台灣海峽活動,但隨著彰工火力發電廠興建,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讓保育人士大為緊張。





2007年9月8日 星期六

中華白海豚恐滅絕 專家呼籲搶救資料畫面

公視 更新日期:2007/09/07 22:10
台灣西部海岸,生活著一群,數量相當稀少的中華白海豚,而且根據觀察,這些白海豚,所處的海洋環境,越來越惡劣,擔心白海豚滅絕,一群國際鯨豚專家,特定來到台灣,呼籲搶救白海豚.

這是七月中旬,雲林海岸,近距離拍攝到的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雖然生活在台灣海域很久,但是,一直到幾年前,才受到重視,原本,大家以為,它們跟中國大陸沿海的白海豚,是同一個群族,不過,幾年來調查確定,它們是特有群族.

保育團體出海觀察,也發現中華白海豚族群數量只剩一百頭,隨時可能滅絕,這項調查,引發國際鯨豚專家注意,特地來台舉辦一連四天的研討會,希望找出搶救白海豚的方法.

每次看到白海豚,都會在它們身上,發現嚴重的傷口和疤痕,保育團體大聲呼籲,珍貴的白海豚,正處在極危險的狀況,再不行動,恐怕這樣的畫面,很快成為歷史鏡頭.

國際保育界 發起搶救台灣特有中華白海豚

更新日期:2007/09/07 19:30

國際保育界發現,台灣西部海域特有的「中華白海豚」,經常遭到獵捕誤殺、棲地也被嚴重破壞,已經瀕臨滅絕危機;國立海生館邀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多位鯨豚保育大師,發起搶救計畫,呼籲國人也加入保育行列。

(李河錫報導)一般民眾認為,台灣只有東海岸有大批鯨豚出沒,其實並不盡然,國際保育界從五年前開始,發現台灣中部海域、尤其是各河川出海口地帶,出現一群特有的「中華白海豚」,在此迴遊、繁殖,因為「白海豚」可能成為足以代表台灣海域特有生物,因此國立海生館技正蕭澤民表示,才會邀集十多位國際級鯨豚保育大師,來台召開研討會,希望能夠研議,協助政府訂定明確的保育計畫與政策。
經過四天實際觀察與熱烈討論,認為「中華白海豚」長期遭到漁民誤捕誤殺,以及沿海棲地嚴重遭破壞,已面臨瀕臨滅絕的危機,因此來自美國的鯨豚專家Dr.Jefferson,呼籲國人務必要從教育、生態與環保來搶救這批海豚、搶救我們的環境「中華白海豚」與最近才宣布滅絕的中國長江白鱀豚習性相類似,根據調查只剩下一百多頭,因此來台的保育人士,齊聲呼籲國人,應立即加入積極保育工作的行列。

罕見中華白海豚 現蹤西部沿海

台視 2007-09-07 21:39

保育人士最近在台灣中部海域發現有一批罕見的中華白海豚,白海豚專門在河口附近覓食,過去曾遭到漁民濫捕,專家研判這些中華白海豚應該是台灣特有的亞種族群,目前數量僅剩下約一百隻希望政府與國人能極力保護避免滅絕。
http://forum.news.yam.com/trackback.php/20070907717578

鯨豚專家籲政府保護中華白海豚

2007-09-07 17:54/中央社記者吳哲豪彰化縣七日電
第二屆台灣海域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國際工作會議,今天在彰化市全台大飯店召開,參與會議的鯨豚專家警告,政府如果不趕緊採取行動保護白海豚的生活棲地,中華白海豚將步上中國長江白鱀的命運,從世界上絕種。

中華白海豚保育研究國際工作會議,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主辦,有來自加拿大、美國、巴西等地的鯨豚專家與會。

鯨豚專家王愈超說,分布在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族群,由於外觀有獨立辨識的體色斑點,明顯和中國、香港沿海的族群不同,極有可能是台灣海域的特有亞種族群。

王愈超表示,雖然中華白海豚很稀有,不過牠們最重要的棲息地,也就是從台灣海峽苗栗到嘉義沿海臨近海岸五公里內,從兩千年有科學的觀察紀錄開始,生存的數量最多不超過一百隻,有可能滅絕。

鯨豚專家楊世主說,包括西海岸大肚溪口、濁水溪口及北港溪口等中華海豚重要的棲息地,都因為填海造陸工程等過度經濟開發行為,施工時產生的低頻震動,造成中華白海豚的聲波器官受損,有的海豚甚至死亡,根據他們的研究,台灣有超過三成的中華白海豚身上都有傷痕。
參與會議的專家學者建議,應該要將可能會影響中華白海豚棲地的開發計畫公開,同時立法嚴格禁止在棲息地海域使用刺網及三層網捕撈魚群,同時要求觀豚的海上觀光活動限制只能在陸地上舉行。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水中大熊貓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人類活動是元凶

水中大熊貓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人類活動是元凶
2007-09-05
北京新浪網

被長江上的漁民視為『女神』的白鰭豚正面臨著因人類活動而徹底滅絕的厄運

狹長的吻部,呈圓形隆起的前額,皮膚細膩光滑,這就是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白鰭豚。它的背面是淺灰藍色,腹面是潔白色,柔和清爽,遠遠望去,猶如水中的清純少女。民間關于白豚的傳說紛紛紜紜,它被長江上的漁民視為『女神』,在蒲松齡筆下則乾脆化身為美麗女子『白秋練』,跟世人發生了一段曠世情緣。

然而這極為珍貴的物種的命運卻令人痛心。8月8日,英國《生物學通訊 (Biology Letter)》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英國《獨立報》在援引該報導時稱,專家認為白鰭豚『已經滅絕』。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2006年的嚴冬,一支由30多名中外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乘坐兩艘480馬力的機船,從武漢出發。他們被分成目視觀察組、聲學監測組和水質採樣組,主要對宜昌至上海長江幹流江段淡水豚狀況進行往返兩次監測。

他們此次的科考路線覆蓋了白鰭豚在長江中的整個歷史分布範圍。在考察進行過程中,兩艘船之間前後間隔一小時的航程,一艘靠南岸航行,一艘靠北岸航行,兩船距各自岸邊約300米,船速保持在每小時15公里。在到達宜昌與上海時分別轉向對岸,確保每艘考察船都能夠獨立地覆蓋整個考察區域。

然而,6個國家,30多位世界頂級專家,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花費38天,艱苦搜尋3336公里,結果卻沒有發現一頭白鰭豚。

此次科考外方主持人、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中心首席科學家鮑勃‧皮特曼 (Bob Pitman)在最後一晚的總結會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他的觀點:『我個人認為白鰭豚已經沒有了。』

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並不接受這樣的結論,他認為不能因為沒有看到白鰭豚,就說白鰭豚就已經滅絕了,因為『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的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誌一個物種滅絕。而2004年還在南京附近江邊發現有擱淺而死的一隻幼體白鰭豚』。因此,王丁認為,只能說白鱀豚是『功能性滅絕』了。

人類活動是元凶

事實上,白鰭豚的數量在20年的時間下降非常嚴重。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早期,長江中下游尚有400多頭白鰭豚,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頭,1997年再次考察的時候,已經只發現了17頭。造成如此局面的重要因素就是人類的活動。

一位參與國際考察的成員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雖然我無法體驗白鰭豚在水下的感覺,但站在船頂,縱目大江,水面上這個物種走向滅絕的種種徵兆顯而易見──江水是如此渾濁,江邊不時能見到噴著濃煙、排著暗漿的工廠,江面上百舸爭流,其螺旋漿是淡水豚「致命的武器」。』

王丁博士也是此次國際科考行動的負責人,他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電話採訪時說:『下游長江上的船才叫多,可以說幾乎看不到水面了。我們有一天從上海到張家港走了150公里,旁邊有一個船隊,我們不斷地超,但那一天都沒能看到這個船隊的頭。』因為白鰭豚是靠聲波辨別方向的,但是航船的雜訊極大干擾了白鰭豚聲波的發射,常常會發生白鰭豚被螺旋槳劈死劈傷的慘劇。

挖沙則是近年來新興起的『威脅』,尤其在鄱陽湖周圍最盛,考察隊從湖口往湖里縱深走了約70公里到星子縣,一路上看到1300條船居然有1200條是挖沙船。王丁說:『挖沙對於豚類的影響我們雖然沒有作過系統評估,但它的間接影響非常明顯,那就是破壞了魚類的產卵場與棲息地,而魚是豚的食物。以鄱陽湖為例,十幾年前江豚是早上在湖里,然後游30至50公里到長江幹流覓食,晚上再回湖里。但因為湖口大規模採沙與建橋,現在這種規律早沒有了。』

白鰭豚的未來在哪裡?

非常巧合的是,就在『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發表不到兩個星期,8月19日,安徽銅陵的曾玉江卻在長江銅陵水域拍到了貌似白鰭豚的水生動物錄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員人員根據該生物的顏色、呼吸頻率等方面進行判斷,基本肯定這是頭白鰭豚。

王丁博士表示,這次的發現也印証了對『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的論斷,說明白鰭豚並沒有完全滅絕。

但白鰭豚的未來並不樂觀。雖然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白鰭豚,但白鰭豚的種群數量已經低到無法在自然生態條件下生存繁衍。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總有一天『水中大熊貓』將真正滅絕。

王丁博士說,在幾天后開始的特定江段豚類考察中,一旦有幸發現白鰭豚,會考慮捕獲它,並送它到石首天鵝州自然保護區進行『遷地保護』,讓它們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少有人類活動的地方生存,以確保它能繁衍後代。『這也是我們的最後希望。』(張翼飛 平悅)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
2007-09-04
北京新浪網

白鰭豚『淇淇』于2002年7月去世後,中國科學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物件了。白鰭豚于2500 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列為極危動物。8月8日,英國《獨立報》等報導,生存于長江的白鰭豚已經滅絕。近日有人聲稱在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專家認為這又是一起『疑似事件』。中國水生動物研究專家王丁表示,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

文/李琴

2006年12月13日, 武漢長江邊,小雨。『科考1號』和『中國漁政42003』兩艘科考船緩緩靠岸,岸上是大批等消息的記者。

38天前,這兩艘480馬力的機船從武漢百威啤酒碼頭出發,開始了搜尋白鰭豚之旅。船上是來自中國、瑞士、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6國的鯨豚類專家,他們曾見識過幾十種鯨豚類動物,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出行前他們互相加油鼓氣,信心滿滿。

記者們終於沒有等到好消息。38天來,在近3400公里的航程中,除了兩次疑似白鰭豚的事件外,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蹤跡。下船的時候,有人給因故提前返回武漢的科考隊隊員王克雄發了條消息:『結束了。』大學畢業後直接進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簡稱水生所)的王克雄和白鰭豚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看到短信,他幾近淚下,『我意識到,我們可能真的要和白鰭豚說再見了。』

幾個月後,這個壞消息以一種更為確定的方式從英國傳來。8月8日,《獨立報》、《衛報》和BBC等媒體同時報導:中國長江白鰭豚已經滅絕,認為這是第一個由人類行為導致滅絕的鯨類動物。這一結論引自英國皇家學會的同行評議期刊《Biology Letters》發表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之後,這次國際科考隊的負責人、報告的責任作者、水生所副所長王丁糾正說:報告並未認定白鰭豚已經滅絕,但白鰭豚確實已處於滅絕邊緣,屬『功能性滅絕』。王丁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強調:『這也是中方科學家的觀點。』

11天后,『好消息』傳來,一個安徽市民在歷史上白鰭豚經常出沒的長江銅陵段拍攝到白鰭豚。因為錄影非常模糊,水生所在仔細研究後並沒有得出肯定的答案。王克雄說,『這隻能說是繼2002年5月在該水域發現白鰭豚以後的又一起疑似事件。』9月中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將前往銅陵,和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聯合搜尋白鰭豚。

淇淇之死

一切還得從淇淇說起。淇淇是一頭雄性的白鰭豚。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漁民誤捕時只有兩歲。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鐵鉤子鉤上岸時留下的兩個深深的大洞。離開長江後,淇淇住進了水生所為它建的一個大水池子里──後來這裡被戲稱為『白公館』,成為世界上第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鰭豚。美國動物保護學家亨利說:『我有幸成為看過淇淇的幾個外國人之一。它為我們聯繫起一個正在消失的世界。』

淇淇來得恰逢其時。1978年秋,水生所決定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白鰭豚的專門研究機構。『這算是一個政治任務。』王丁回憶。當時世界上有5種淡水豚類,只有中國的白鰭豚沒有人研究,國外專家向中國政府寫信,提出到中國來開展研究。鄧小平當即表示:既然外國人這麼積極,我們自己為什麼不研究呢?王丁當時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水生所需要人做白鰭豚聲學研究,被調了過來。『當時只有零星的資料,白鰭豚研究算得上是一片空白。』

王克雄說,有了淇淇,中國在白鰭豚的飼養學、行為學、血液學和生物聲學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大批成果。1984年,大學畢業的王克雄進入水生所工作,負責訓練淇淇。『早期我們非常親密,幾乎大部分的時候都在一起,直到後來新的同事加入進來。』白鰭豚怕人,初到白公館時非常不安。後來工作人員給它帶來了娛樂專案。它最喜歡游泳圈和皮球,經常趴在救生圈上,或者鑽過去,還用嘴巴將它們頂出水面。王克雄到的時候,淇淇已和工作人員熟悉,『我們一進館里,它就會搖頭擺尾地游近池壁,在你的腳下不動。』

淇淇已經長大,成了一個『帥小伙子』,每年的3月到6月發情期,它將身體直立于水中,一邊搖晃腦袋,一邊發出吱吱叫聲,生殖器也伸出體外,貼著牆壁運動,樣子非常興奮。水生所開始為它尋找配偶。1986 年,水生所成功地捕捉到兩頭白鰭豚『珍珍』、『聯聯』。幾個月後,聯聯因不適應人工環境死去,與淇淇配對的珍珍也在兩年半後突然死亡,這一段姻緣最終無果。之後水生所又開展了幾次捕撈,但均失敗告終。直至2002年7月14日去世,淇淇一直孤零零的。人工繁殖白鰭豚的夢想也因此破滅。

關於淇淇的身後事也有不同意見。一種認為淇淇已經是大家的朋友,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應該把它完整地保存下來。另一種意見認為應該把它的內臟取出來研究。王克雄回憶說,淇淇的影響力太大,大家都想知道它的死因,最後決定把淇淇的內臟取出來,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溫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馬林里保存,身體做成了骨骼標本和皮革標本。

曾有人建議將恢復健康的淇淇放歸長江,有人甚至將白公館斥之為『監獄』。『如果了解中國白鰭豚的研究歷史,就不會如此評價了。』王克雄解釋。當年好不容易可以做白鰭豚研究,卻沒有研究物件。研究人員找到了淇淇,理所當然地將它留了下來;又為它尋找配偶,想在人工條件下繁殖白鰭豚,但這一想法最終未能如願。水生所一直很矛盾,一方面想將淇淇放歸自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捕到野生白鰭豚,再嘗試一次,但一次次捕撈工作都以失敗告終。此時的淇淇已經年老體衰,早已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

王丁說,淇淇的存活是一個奇蹟。它曾屢次病重,但最終都起死回生。1996年,淇淇得了嚴重的肝壞死,有一個月它什麼都不吃,工作人員買來大魚,挑出魚刺,把肉打成漿丸給它吃;去世前幾年,它消化系統虛弱,工作人員每天抽幹水,把它弄上來,替它注射生理鹽水。相比之下,它的同伴就沒那麼幸運。除了珍珍和聯聯,1981 年水生所就曾在湖南省華陽縣捕獲一隻雄性白鰭豚,取名『容容』。當時水生所沒有取暖設備,這隻瘦弱的白鰭豚在幾個月後的一次寒流來襲時活活凍死。1995年,在湖北石首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唯一一頭放養的白鰭豚僅僅存活了半年,它一心想回到長江,後來撞到保護區和長江之間的分離網上,無法逃脫,嗆水而死。

最後的搜尋

從1978年起,水生所前前後後進行過1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第一次野外考察,王丁就看到了白鰭豚,『當時看到白鰭豚並不困難,在白鰭豚經常出沒的地方,幾乎每次都能看到白鰭豚。』王丁給出的統計資料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中下游尚有400多頭白鰭豚,1986年約為300頭,1990年不足200頭,1995年不足100頭。1997年11月,中國農業部和水生所聯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白鰭豚考察,動用漁政及其他考察船52艘,考察員300余人,分成22個考察組,每組負責50到100公里長的江段或湖區,基本保証每組對所負責水域一天能完成一次來回或單向考察。考察範圍覆蓋了長江口至宜昌約1700公里的長江幹流江段、鄱陽湖和洞庭湖及其主要支流,共發現白鰭豚13頭。隨後兩年,在採用同樣方法但只考察部分主要江段的情況下,分別發現白鰭豚4頭和5頭。

時隔10年後,考察得到了最為周全的設計。來了不少大名鼎鼎的國際鯨豚類專家,美國的羅伯特皮特曼博士曾在野外觀測過70多種鯨豚類動物,日本動物學家赤松友成帶來了兩套價格不菲的『水聽器』,可以保証方圓300米內白鰭豚的聲音毫無遺漏。『眼睛看,聲音聽,雙管齊下。參與國家最多、參與人員素質最高、考察方法最先進。』王克雄如此評價。

但失望來得更大。考察前,科學家們悲觀預計白鰭豚的數量不超過50頭。事後看來,這顯然還是一個太過樂觀的預測。王克雄說,出發前,國外科學家鬥志昂揚,信心十足,而中方科學家則出言謹慎,各自心事重重,『我們對這片水域太了解了,心裡都沒底。我們從湖北一路往東走,一直沒見到白鰭豚的身影,就鼓勁說還有好幾個保護區;到銅陵已是倒數第二個保護區,仍沒看到白鰭豚的蹤影,大家還能互相鼓勁;等過了鎮江,更失望了,大家都不說話了,我們只好鼓勵說過去還有機會;可是直到漢江登陸,還是無緣一見白鰭豚。』王丁自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但這一結果還是給他重重一擊。『這麼大規模的考察居然找不到白鰭豚。』另一個意外是:『江豚的數量也很少,有時候一天時間也看不到一頭江豚。』 江豚學名叫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屬『鼠海豚』類。科考隊最後統計,長江江豚的數量僅有1200-1400頭,和10年前相比,數量下降了一半。

長江環境嚴重惡化,已經不再適合白鰭豚生存了。經過鄱陽湖時,王克雄和同事數採沙船,數到1200時數不下去了。資料顯示,在鄱陽湖口,最繁忙時每半分鐘就有一艘大型運輸船進出。鑒于長江環境惡化,白鰭豚的『遷地保護』被中國學者認為是拯救的最後希望。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找到白鰭豚之後,將它們送進保護區,希望以此增加它們的數量。『很多國外專家都曾反對「遷地保護」,這次考察之後,他們同意了這一觀點。』王克雄說,『但遺憾的是,已經找不到可以遷地保護的白鰭豚了。』

『白鰭豚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鯨種。』考察結束後國外專家當場宣稱。英國期刊《Biology Letters》發表『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原標題就是這句話,只是加了一個問號。王丁始終堅持『白鰭豚滅絕』的結論缺乏科學依據。『此次考察採用的雙程截線抽樣法雖然嚴密,但方法終歸屬於抽樣,有遺漏的可能,僅憑一次考察不能簡單定論白鰭豚已經滅絕??』王丁的另外一個依據是,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誌著一個物種滅絕。王丁工作的重點將發生一些改變。他在發表于《自然雜誌》的《拯救最後的白鰭豚》一文中寫道:建議將目前國家和地方的白鰭豚保護區全部劃為長江豚類保護區,以同時體現長江江豚保護的重要地位。『一定要立刻開始對江豚的保護,否則江豚也是下一個白鰭豚。』王丁說。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北部灣開發直面環保挑戰

www.GX.xinhuanet.com   2007年09月03日 16:40:32  來源:新華網 -記者覃廣華、劉媛媛-  

位於我國南部的北部灣當前正處在開放、開發的熱潮當中。廣西未來開放開發北部灣的目標,是使這一區域成為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港口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產業佈局合理的一體化的經濟區,並最終建設成為我國西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城市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域性加工製造中心、物流中心、商貿中心、資訊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歷史實踐證明,人類的開發活動往往要付出環境的代價,那麼,作為後開發的北部灣地區,在開發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引起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北部灣環境面臨挑戰

2007年7月下旬,“2007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北部灣開發中的環保問題受到大家的格外關注。


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說:“這次到廣西來,看到處處是藍天白雲,真是一個好地方。這麼好的藍天,這麼好的空氣,北部灣地區的開發能不能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又要引資,又要保護環境,又要可持續發展,這樣的要求對中西部地區的政府帶來的挑戰,比東部地區要嚴峻得多。”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副理事長李羅力說:“現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就是要講究人和自然的和諧,講究環境的和諧。在這次大發展中,保護環境是要特別注意的問題,不能像上世紀80年代初期,珠三角、長三角開發的那個時期,不惜環境代價來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所以怎麼樣把新的城市化、工業化過程和環境保護問題結合在一起,應該是廣西這次大發展中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對記者說:“我知道廣西目前有非常美麗的濱海風光,海水跟海灘都非常乾淨,特別適合發展旅遊業,所以廣西應該從中國其他發達省份吸取經驗教訓,比如環境污染的問題,必須要保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夠以損害環境為代價。”


北部灣位於我國南海的西北部,總面積近13萬平方公里,是一個半封閉的大海灣。它不僅是我國大西南地區離出海口最近的通路,而且也是中國最潔凈的地區之一。但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的大力推進,大量人口的涌入,城市規模的擴張,給北部灣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


有“天下第一灘”美譽的北海銀灘就經歷過開發帶來的教訓。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國內興起的首輪旅遊開發熱中,僅一年多時間裏,這片海灘的主要景區就建起了數十幢由不同業主經營的療養院、招待所、賓館等。


由於銀灘內修築的防浪堤和其他建築緊貼潮線,破壞了銀灘一帶海域的海洋運動和沙灘的自我凈化功能,造成沙灘萎縮和變質。銀灘的沙質逐漸變灰變黑,原來平緩的潮間帶沙灘變得起伏不平,形成積水槽溝。事實證明,銀灘內的建築成了銀灘的“環境殺手” 。


2002年底北海市啟動“還海灘于自然”大規模改造工程,北海銀灘內全部33幢建築及擋浪墻被陸續拆除。經過改造的銀灘如今恢復了本來的面目,每天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旅遊。


在北部灣沿海城市欽州,人們在期望著開放、開發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繼續擁有藍天、白雲和潔凈的空氣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欽州市市民湯先生說:“我們特別希望北部灣能夠得到有效的開發,同時,我們也希望政府和企業保護好環境,比如說北海的銀灘,欽州的白海豚,防城港的紅樹林,這些都是北部灣特有的動植物資源,這是我們老百姓最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