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教授在海上觀測中華白海豚並認真做記錄。
瀕危中華白海豚需要一個家
廣西欽州三娘灣淺海海域與北海隔海相望,南接北部灣,西臨欽州港,因棲息著有“海上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重點瀕危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被喻為“中華白海豚之鄉”。
中華白海豚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最為瀕危的一類海洋哺乳動物,以其數量稀少在1998年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保護紅皮書》。白海豚屬共有4種,即中華白海豚、 鉛色白海豚、花白海豚和西非白海豚,其中,中華白海豚是世界範圍內最為瀕危的一類海洋生物,現存於世界上的中華白海豚只有1000多條。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華白海豚的情況,2004年北京大學在廣西欽州市成立了欽州灣中華白海豚研究基地,由北京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教授、被譽為“熊貓之父”的著名動物學家潘文石先生負責對中華白海豚的研究工作。
潘教授和他的助手、學生每天都對中華白海豚進行觀察、監測。通過3年的監測,他發現三娘灣的中華白海豚不僅增加了數量,而且種群上也有很大的變化。潘文石說:“北部灣或者說三娘灣的海豚大概是最有希望的一個種群,我經過3年的研究發現,這是一個年輕的健康的群體。我建立一個統計模型,這個統計模型告訴我們,現在欽州灣有120頭海豚,這是最低的一個估計。”
潘文石介紹,中華白海豚的老年的個體身上完全是白的,沒有黑的斑點或者只有極少黑斑點,而且看起來它皮膚已經開始有皺紋,這樣的海豚在整個三娘灣的種群裏頭只佔1%到2%。“其他的都是小海豚和年輕的‘小夥子’、‘小姑娘’,所以我在這3年裏頭,年年都發現有新的小海豚出現。”
據了解,全世界的白海豚都生活在淺海,主要集中在中國,北部灣、雷州半島、珠江口、長江口幾個地方都有中華白海豚的歷史記載。目前,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生存區域範圍是在珠江口和北部灣海域。
上世紀70年代,三娘灣曾經發現過白海豚,而此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當地群眾加強了海灣的生態環境建設,三娘灣擁有了良好的淺海地貌和水文條件,逐漸吸引了成群結隊的白海豚重返“娘家”,使得北部灣的中華白海豚至今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群體。
潘文石說:“今天這裡的中華白海豚能生存的欽州灣,仍然是具有它們祖先所生活的那樣一個地區,水又乾淨又有小魚,所以它就生活在這個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