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近距包圍 嚴重滋擾/快艇觀賞團嚇走白海豚

近距包圍 嚴重滋擾/快艇觀賞團嚇走白海豚
2009-5-21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5/21/GW-1085479.htm


圖:大澳地區以低價吸引遊客乘玩的觀豚船,已嚴重滋擾到當地的中華白海豚(本報攝)

「我不反對人們出海看海豚,關鍵是怎樣做到負責任的觀豚活動。」對於近年來興起的出海觀豚遊,尤其是大澳地區以低價吸引遊客的高速快艇觀豚船,洪家耀坦言很無奈。由於缺乏法律規管,這些以十幾至二十元載客出海的行為,已嚴重滋擾當地的中華白海豚,甚至逐漸成為白海豚消亡的「兇器」。

馬達聲轟鳴中,快艇的馬達緊貼著海豚追過去。人們本來好想要貼近這種可愛的海洋精靈,卻未曾察覺觀豚性質已大變樣,想要親身體驗保育反倒成為對海豚的騷擾。洪家耀說,其實只要租船公司自覺遵守規則,盡量不要影響到中華白海豚的情況下,市民更多接觸與了解這種可愛的海洋生物絕對是有益的。「但現在大澳的情況是,不少收費較低的高速小艇觀豚團,為了眼前利益,多條船在同一時間近距離包圍一群海豚,對海豚的侵入已經到了毫無掩飾的地步。」

正巧被我們在半道上碰見的觀豚船,三五成群追趕白海豚身影的氣焰令人瞠目結舌。洪家耀說:「早前大澳一帶時常可見海豚母子同游的景象,現在已明顯減少,我們相信有很多機會與無序的觀豚船隻有關」。由於現時本港的觀豚守則仍屬於自願性質,缺乏法理可規管船公司的行為,洪家耀擔心,這種不按照遊戲規則,並已嚴重滋擾海豚生存環境的觀豚行為如果長期得不到制止,久而久之,大家無非是「一拍兩散」。

「海豚不會因此死去,它們只會游向下一個棲息地,那個時候,船家沒了生意,海豚也失去居住環境。」洪家耀呼籲政府制訂法例進行船隻規管,更希望船商們自覺遵守那些簡單易行的規則,並讓更多市民明白,尋找一個能夠保持距離的視角可更好地觀賞可愛的中華白海豚。

污水令「粉紅精靈」變色

污水令「粉紅精靈」變色
2009-5-21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5/21/GW-1085480.htm


圖:洪家耀甚擔心白海豚的生存空間 (本報攝)

對於物種保育,總有人豁達有人愁。過往十年的香港,有這樣一股力量,守衛著長居於香港海域的兩百多條「粉紅精靈」中華白海豚的周際生態,甚至成長為國際海豚保育工作的領航者。作為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對白海豚有他的豁達。

但正是這個向來不主張無根據亂悲觀的海豚保育人士,當我們驚心動魄地,在幾艘正張牙舞爪全速前進的高速船身後,突然撞見他的「老朋友」──被他稱為「大海的使者」的兩隻中華白海豚熠熠發光的身影時,洪家耀的擔憂再次來襲。

「我並非是要進行任何的責問,遭遇保育工作與經濟發展的衝突,這是無可避免。」過去多年,政府每年投入過百萬資金,資助本港的中華白海豚保育與研究工作,然而,當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利益狹路相逢,來個正面相撞時,人們早已定型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便不自覺地佔據了上風。

未來兩年,洪家耀將繼續帶領著他的研究員們,忙碌於為政府工程的環境把關工作。「在很多方面我們仍有改進的空間,漁業的管理將有助於恢復海洋資源,以及被稱為世界工廠的珠三角地區共同面臨的海水污染問題。」洪家耀說,互相推卸責任只會讓問題進一步惡化乃至失控,現是需要面對的,是珠三角地區共同承擔起責任,正視污水處理不理想等問題。

雖近猶遠,披著一身嫩粉色外衣的中華白海豚,如同浪花中開出的花朵,我們永遠看不到它們的表情,只能在一隱一現之間撞見它們的傷痕纍纍的背鰭,或是令人莞爾的一躍而出,在浪尖中旋轉和側身。洪家耀說,那樣的美景足以讓人感嘆大自然的奇跡。

也許單憑香港,還不足以使這些粉紅的精靈徹底從地球退場,然後人類逼視著海洋用來推動城市發展的進步,這樣的爭逐,是否需要以這片海域為居的動物的泯滅,來喚起人們的錯愕與猝然,洪家耀給我們的答案是未知。

中華白海豚檔案

中華白海豚檔案
2009-5-21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5/21/GW-1085481.htm

名稱:正確名稱是「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學名: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中華白海豚」是中國內地與香港人給他們的本地稱呼。漁民又稱他們為「白忌」、海豬、媽祖魚、粉紅海豚、鎮江魚等。

分布:中華白海豚喜歡住在河口環境,在香港水域內,他們主要分布於西面水域。大嶼山北面和西面水域是他們的主要生境,夏季及秋季也會在大嶼山水域出沒。此外,中華白海豚種群分布於香港以西的整個珠江口,北至內伶仃島,南至貴山島,西至珠海和澳門水域,甚至在磨刀門均有中華白海豚的出沒紀錄。

數量:在香港水域,中華白海豚的數目有季節性變化,由春季最少時的近五十條,至夏季最多的約兩百條不等。整個珠江口種群的最新數目約為一千二百條。

顏色:雖然名為「白海豚」但它們跟白色其實沒太大關係,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呈黑色,年輕的會慢慢變成灰色,直至長大成年,皮膚成長為粉紅色。

壽命:研究員從死去的海豚牙齒切片層數得知,目前香港確定年紀最大的中華白海豚達三十三歲,相信此品種的壽命更長。

喜愛食物:中華白海豚主要住在珠江口一帶,最喜愛的食物以鹹淡水環境生活的魚類為主,包括黃花魚、獅子頭魚、九肚魚及鯷魚等。

面臨威脅:儘管香港的中華白海豚仍未是瀕危物種,但他們時刻面臨著不同的生存威脅,包括失去家園、漁民誤捕、船隻撞擊、海水污染、水底噪音及生境破壞。

在滅絕與生存間徘徊/中華豚何處棲身?

在滅絕與生存間徘徊/中華豚何處棲身?
2009-5-21
大公網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5/21/GW-1085482.htm


圖:中華白海豚自由自在游弋 (本報攝)

全球共有多少條中華白海豚還是一個謎,但可以確切作出統計的,是分布在珠三角出海口的一千二百條,而香港海域佔了其中六分之一的二百條。從九八年開始,香港有了實質的白海豚保護,但十一年過去,白海豚生存境況每況愈下。十多年前的新機場興建沒有令牠們在香港絕跡,但即將到來的十大基建、港珠澳大橋工程,毫無疑問,正將牠們推向新的生存危機。十年來,香港的中華白海豚一直在滅絕與生存間徘徊。本報記者張麗鸝(文)蔡文豪(圖)

物種淪落並非定得行星撞地球般瞬間發生,但的確是在一天天變化。最新公布的《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管理方案、保育措施及立法管制十年進度評估暨管理策略建議》,對去年大批國際專家在本港舉行有關珠江河口一帶中華白海豚保育狀況的工作坊進行總結。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梁士倫博士指出,白海豚的生存問題很難令人樂觀。

「珠江河口的海豚面對的人為威脅已成為『世界之最』,擬建的港珠澳大橋和日後其他的項目更將進一步威脅海豚的存活。填海工程不但直接奪去中華白海豚的居所,魚類──海豚的糧食,亦會失去棲息地…未來會怎樣?白海豚令人擔憂。」

從一九九八至二○○九,長達十一年的跟蹤研究,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是不折不扣的白海豚專家。說起這兩百多條出沒於香港的「香港原居民」,他有一副樂觀又寵愛的神情。但隨著十大基建陸續上馬,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跑道…當一切對白海豚的打擾與摧殘變得具體且觸手可及,他的樂觀不得不重新謹慎起來。

十年前曾帶來一場災難

洪家耀說,他並不希望借助一個嚇人的數字來喚起人們對白海豚的關心。為了將正確的訊息傳遞給市民,十一年來他們花了不少精力,雖然增加了公眾的關注度,但很多時候,對一些即將發生的事情仍舊感到無能為力。

一切的打擾都成為具體,不需要看見全部,冰山一角的瞥見已足以勾勒出全部的蒼涼。「在為政府陸續將要開展的工程進行環境評估把關時,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落實到保護海豚的措施,將工程的影響盡量降至最低。」對於政府陸續將要上馬的十大基建工程,洪家耀顯得憂心忡忡,填海工程早在十多年前曾為香港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帶來一場災難,如今是否會成為這些海洋精靈的又一噩夢,洪家耀說不得而知。

問題並不僅僅在於短暫的工程影響,洪家耀說:「泥沙、打樁、工程噪音,往返內地與香港的高速船航道,任何對香港海域中華白海豚的威脅都不是單一的。」港珠澳大橋不僅僅是從海面穿過而已,四百多個橋墩,施工過程中海水的的重金屬及有機化合物污染,甚至是掀起海底泥砂。說到這些,洪家耀陷入苦思:要做到什麼程度才是勝利盡頭?

港海域列入「瀕危狀態」

鯨豚保護組織(WDCS)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躍的類似團體,一直致力於所有鯨類、海豚和鯨魚的保護。該組織的國際項目協調官倪荷晶(Nicola Hodgins)對本報記者說,在香港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受到人類的捕魚、棲息地減少、污染及船隻撞擊等衝擊與威脅,現已被列入「瀕危狀態」,如在此基礎上再興建港珠澳大橋,對香港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破壞性將無法估計。鯨豚保護組織為此曾呼籲重新考慮港珠澳大橋的建議,並開闢更多保護區予中華白海豚。

顯然,要求停建港珠澳大橋是不切實際,洪家耀現在別無選擇,能做的將是讓政府盡量採納他們提出的建議。例如,請他們「將打樁噪音降低,避免在眾多小海豚出世的四五月敏感季節施工,盡量縮小填海面積的同時,將大小磨刀洲興建為海岸公園,補償中華白海豚因施工失去的生活環境。」

談到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的工程,拒絕為工程做海洋環境評估的洪家耀言談間帶出深深的憂慮:「希望政府能夠重新評估是否有必要興建!即使未進行評估已經知道答案,它對白海豚生存環境的影響是我絕對無法接受的。」

專家倡設白海豚保護區

的確,十一年的工作似乎即將要付之東流,但所謂的發展和保育,到底可以如何取得平衡?是否可以考慮學習內地的做法,設立香港自己的「白海豚保護區」,用更具針對性措施,做盡可能保護?

十年前,廣東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劃定珠江口伶仃洋裡從內伶仃島至牛頭島之間的四百六十平方公里水域為保護區,成為國務院新批准的二十九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專家陳希向記者表示,與其他地方的保護區不同,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地處粵、港、澳經濟圈中部,保護工作不僅僅是面臨漁業資源枯竭和水質惡化等問題,航運以及各種海洋工程,譬如港珠澳大橋的興建也是威脅中華白海豚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海洋工程進行監管和巡航執法是該保護區工作的重點。但保護區建成十年以來,的確為白海豚的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台灣目前約有六十條白海豚,同樣面臨保育問題。台灣「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的研究員楊世主坦言,台灣的中華白海豚現已屬於「嚴重瀕危」,其棲息地正好在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西岸,延海岸不超過三公里遠,幾乎跟人類的生活已重疊。「很多的污染、人為破壞、工程尤其是工業破壞,台灣政府現在又計劃在臨近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的地區,再修建一個八輕煉油工業區,加上早已運行多年的台塑基地,一旦出現一次大型的油污傾倒事件,現在台灣海域僅存的六十隻白海豚極有可能就此全部消失。」

多項大型工程上馬環團憂威脅白海豚生存

多項大型工程上馬環團憂威脅白海豚生存
新報
http://www.hkdailynews.com.hk/news.php?id=41973

【新報訊】政府多項大型工程上馬,世界自然基金會憂慮對中華白海豚構成威脅,如打樁和挖泥造成噪音,令靠聲音辨別方向的海豚難以覓食和交配,造成絕種危機。
基金會要求政府盡快落實將大小磨刀洲和大澳列作海岸公園,面積較現有大4倍至近5,000公頃,以保護海豚的生態。

噪音令海豚難覓食交配

目前本港和珠江海口一帶約有1,500條中華白海豚,其中本港大小鴉洲、大嶼山西南水域、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為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不過,政府近年計劃多項大型工程,如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條跑道、物流園、港深機場鐵路,都嚴重影響海豚生態。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陸地保育)梁士倫表示,不少工程涉及打樁、挖泥和填海,造成噪音滋擾,但由於中華白海豚主要靠聲音辨別方向,以覓食和交配等,故工程嚴重影響牠們的健康和繁殖下一代。同時,海上交通頻繁、人工島興建也改變大海水流,以及增加沉澱物,令海豚難以生存。
他批評,政府目前的環境評估,只考慮工程進行期間,有否其他工程同時進行,卻從未考慮過往累積的填海和工程對海豚造成的影響,他認為環評並不能反映實況。
同時,本港現時只有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讓海豚棲息,面積約1,200公頃,並不足夠。

落實海岸公園保護生態

他指,雖然政府曾於2002年提出將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劃為海岸公園,但遲遲未落實,他希望政府在港珠澳大橋動工前,落實以上計劃,以及將大小磨刀洲和大澳也劃作海岸公園,面積較現有公園大4倍,才可確保海豚繼續成長。

基建威脅中華白海豚生存

基建威脅中華白海豚生存
(星島)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05:3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520/3/cagy.html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條跑道、物流園等,即將上馬的基建項目,除了增加香港的經濟機遇,同時亦可能令中華白海豚面臨生存危機。世界自然基金會指,於香港生活的白海豚面對較多的人為滋擾,未來的各項基建對白海豚的棲息構成嚴重威脅,要求政府開展工程前闢建大嶼山西面水域和大鴉洲為海岸公園,確保珠江海口一帶棲息的海豚。

基金會促增闢海岸公園


港珠澳大橋及其他相關工程的環評報告,現時仍在進行中。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梁士倫指,珠江口現時估計有一千五百條中華白海豚,是中國最大的群落,而大橋及其他相關工程不但侵佔海豚棲息地方,施工期間及大橋投入服務後,更會對海豚造成多方嚴重滋擾。


梁士倫認為,政府於工程開展前,必須落實○二年通過、於大嶼山西面水域和大鴉洲闢建為海岸公園;之後亦應將海豚經常出沒的水域劃出海岸保護,如大小磨刀洲和大澳,認為現時只有一個沙洲海岸公園保護白海豚仍然未夠。


漁護署表示,當局會仔細研究環評的結果及建議,盡量減輕工程對白海豚造成的影響。
記者 周嘉莉

大嶼山工程多 中華白海豚勢危

大嶼山工程多 中華白海豚勢危
2009-05-21
新浪香港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1/1/1141428/1.html

團體促設海岸公園供躲避

【明報專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獲悉,路政署即將完成港珠澳大橋及其相關設施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預料下月初提交環保署,最快8月諮詢公眾。基金會促請政府落實在大嶼山西南及索罟群島劃作海岸公園,讓中華白海豚在工程期間有地方躲避。

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大嶼山以北一帶水域,未來幾年相繼有大型發展計劃施工,例如機場第3條跑道及物流園等,擔心對中華白海豚構成嚴重威脅,建議在港珠澳大橋動工前落實海岸公園,但政府昨日未有回應落實海岸公園的時間表。

指港珠澳橋推行倉卒

事實上,港府推動港珠澳大橋項目倉卒,未有按一貫程序先做環評,待報告獲得環諮會通過,再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立法會已於兩星期前通過撥款逾90億元予政府,推行大橋工程。

基金會高級環保主任梁士倫表示,過去12年,大嶼山及新界西填海面積逾1700公頃,預計未來幾年陸續有大型發展計劃動工(見圖),單是港珠澳大橋的香港口岸,填海面積達130公頃,機場第3條跑道及大、小磨刀洲以南的海底泥坑選址,更是白海豚經常出沒的地點。他認為,為白海豚而設的沙洲、龍鼓洲海岸公園面積太小,只有約1200公頃,政府應盡快落實早於02年已提出的大嶼山西南及索罟群島海岸公園。該組織建議,為了更全面保護白海豚,長遠應將大澳及大、小磨刀洲約2000公頃海域面積劃為海岸公園。

漁護署:考慮設保護區

漁護署表示,港珠澳大橋的環評仍在進行中,會研究工程對白海豚的潛在影響。當局會仔細研究環評的結果及建議,並落實措施,以減輕工程對白海豚的影響。當局亦會根據指定海岸公園的既定準則,考慮是否有需要設立海岸保護區。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我們做了什麼? 讓珍稀動物消失

我們做了什麼? 讓珍稀動物消失
2009/05/21
【聯合報╱徐如宜】


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講述一隻台灣長臂金龜,吸引日籍學者鹿野忠雄飄洋過海到台灣研究自然生態的故事。
劉學聖/攝影


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為雄中學子,介紹了「台灣珍稀動物」,在故事的背後,其實有著諸多期待。他誠摯希望能為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營造一個對話的平台;希望荒野原始森林和工業都市文明,能有個緩衝點;也希望未來在座頂尖知識份子帶領台灣往前走的開發過程中,能更細膩、友善的對待台灣的自然環境。

劉克襄應中鋼集團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系之邀,風塵僕僕的來到高雄中學。先請師生在30秒中,認識「已經消失的台灣」,埋下台灣生態危機的伏筆。

消失物種 曾是你我的記憶

野生梅花鹿─一九一年起,各地不再記錄;短尾信天翁─一九三○年代起,自台灣的離島消失;香魚─一九六○年起,無人在溪流裡捕獲;台灣雲豹─一九八三年,出現最後一筆野外記錄;水獺─一九八○年起,本島溪流沒有蹤影。


劉克襄領著雄中學生,進入台灣山林尋找珍稀動物。 劉學聖/攝影

當師生還震懾於福爾摩沙物種消滅的失落中,立即又陷入另外30秒「即將消失的台灣」陰影裡。

櫻花鉤吻鮭─棲息在七家灣溪,尚有二千餘尾;蘭嶼角鴞─僅在蘭嶼棲息,可能不及百隻;台灣狐蝠─數目不詳,少數在綠島記錄;大翅鯨─一九六○年後,東海岸只有二、三筆記錄。中華白海豚俗稱「媽祖魚」,西海岸剩不到一百尾。劉克襄說,「這下中華白海豚會不會滅絕,真的要靠媽祖保佑了!」

「自然資源不只是必須保護的,生態環境物種就跟文學藝術、歷史古蹟一樣,都是一個區域無可取代的地方文化特色。」劉克襄請大家自省,過去四百年,我們到底做了什麼?讓這個島嶼成為物種容易消失的地方?

鹿野忠雄 七探雪山尋金龜

劉克襄以一九二○年代日籍探險家鹿野忠雄為例,只為了小時候看到一隻台灣長臂金龜的標本,種下嚮往台灣自然生態的種子;長大後到台灣完成七次雪山的單獨探查,留下珍貴的紀錄,儼然已內化為一個台灣人。

《座頭鯨赫連麼麼》是劉克襄十六年前出版的小說,將自己化身為座頭鯨,嘗試著以鯨豚的狀態去思考,有一天游入了淡水河。幾年前,他收到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第一句寫的是:赫連麼麼回來了!

原來是千禧年三月,台灣鯨豚研究專家周蓮香帶領的鯨豚研究團隊,在蘭嶼附近海域,驚遇一隻座頭鯨。團隊成員追逐著了三天,拍照、攝影,還以水下麥克風錄下牠的叫聲。

「座頭鯨的聲音有點兒像豬和大象叫聲的混合體。」在滿室師生的期待下,劉克襄模仿這種低沈的叫聲。據說有音樂界將座頭鯨的叫聲與古典音樂結合,歸為可以撫慰人心的「療傷音樂」。

跟拍座頭鯨 大海漂三天

研究人員跟了三天,但茫茫大海,如果證明是牠在「台灣海域」出現的呢?終於在第三天,座頭鯨在靠近島嶼處也大方的展示躍身擊浪,也就是「鯨跳」,研究人員趕緊按下快門。「這就是愛台灣啦!」劉克襄說,因為鯨跳的背景是一片蓊鬱林木,其中零散夾雜著木麻黃,這是當年林務單位到蘭嶼栽植木麻黃失敗的痕跡,也成為座頭鯨出現在蘭嶼紅頭村八代灣的鐵證。

寫信給劉克襄的這名余姓女生,就讀雄女時拜讀了《座頭鯨赫連麼麼》,就告訴劉說她要去當水手。大學畢業念海洋生物研究所,航海找鯨魚找了一年,結果只找到海豚。現在的她,在座頭鯨大本營的夏威夷,繼續追逐夢想。

劉克襄接著述說雲豹、黑面琵鷺的故事,在淡淡的哀愁中,傳遞源源的希望。「二○二○年時,希望此後的台灣,不再有動植物滅絕,甚至,消失的也能回來。」這是劉克襄深切的期待。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第三屆中華白海豚陸地觀察志工暨解說員培訓營

  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洋駝海豚,台灣民間暱稱為「媽祖魚」,由於定棲於台灣西部近海的族群體色特殊,咸被認為是獨立的種群。然而,近年沿海污染及棲地破壞嚴重,這群雪白「鯨」靈正面臨極大的生存威脅,族群數量下滑至百隻以內,瀕臨絕種邊緣。

  中華白海豚陸地觀察志工暨解說員培訓營迄今已邁入第三屆,透過演講、實地勘查、基礎調查與解說等活動,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期望能邀集更多民眾和我們一同認識媽祖魚,並成為媽祖魚保育行動的種籽,一起為媽祖魚的生存努力!


主辦單位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協辦單位
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鹿港鎮公所、鹿港鎮立圖書館、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培訓日期(均為週末)
台中梯次:2009年5月23日、5月24日(已額滿)
雲林梯次:2009年5月30日、5月31日(本梯次合併至彰化場次)
彰化梯次:2009年6月06日、6月07日已額滿

培訓地點

台中梯次:靜宜大學方濟樓(台中縣沙鹿鎮中棲路200號 地圖
雲林梯次: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海豐路二段376號 地圖
彰化梯次:鹿港鎮立圖書館(彰化縣鹿港鎮洛津里公園一路83號 地圖

招募對象

♦ 年滿18歲,關心鯨豚保育及台灣自然環境。
♦ 願意認識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並協助推動海洋環境教育。
♦ 願意協助媽祖魚生態之基礎科學調查。
♦ 每一梯次各20名,共60名,額滿為止。

培訓費用

一般人士1,000元;學生800元(含兩日精緻午餐、茶點、講義及500元保證金)
全程參與課程且完成服勤者,將頒予結業證書並辦理保證金退費手續。

報名方式

♦ 請於5月15日前將報名表email至twsousa@gmail.com或傳真(04) 26530021
♦ 收到錄取通知後,請於三日內至郵局劃撥培訓費用
  帳號:22534681
  戶名:台灣生態學會(請於通訊欄註明「報名白海豚志工培訓營」)

服勤說明

♦ 陸地觀察:每次以2小時計,八月底前須完成2次陸地觀察(共4小時),並繳交2份有效記錄。
♦ 解說活動:參加屏東海生館解說活動滿12小時(約2日)

培訓課程(講師及講題依實際邀請狀況而定)

第 1 天
 08:30 ~ 09:00 報到‧始業式
 09:00 ~ 09:30 Icebreaking
 09:40 ~ 11:10 台灣海洋環境概說
 11:10 ~ 11:40 媽祖魚《活著》
 13:00 ~ 14:30 鯨豚概論
 14:40 ~ 16:10 媽祖魚在台灣
 16:10 ~ 17:00 手作媽祖魚
第 2 天
 07:00 ~ 12:00 陸地觀察與環境解說

 13:50 ~ 15:20 威脅與保育
 15:30 ~ 17:00 「經濟發展」的樂土


洽詢電話
(04) 2632-8001轉17054 甘小姐

>>下載簡章(word)簡章(pdf)

>>下載報名表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補審TAIGER對鯨豚影響 會議未達共識 六萬鯨豚未脫險

【新聞稿】
補審TAIGER對鯨豚影響 會議未達共識 六萬鯨豚未脫險
2009年4月30日

國科會在尚未了解台美合作的「台灣大地動力國際合作計畫(簡稱TAIGER)」的影響評估結果下,就在美國政府完成審查前核發研究許可,暴露我國相關程序之瑕疵。針對此案,4月10日民間團體曾至國科會抗議並要求召開評估會議。該評估會議於今日召開,共有三十多位代表與會,其中包括政府單位、研究團隊、學者和民間團體,會議中也透過越洋電話請教國際人道協會 (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的海洋哺乳類生物學家Dr. Naomi Rose和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 (Eastern Taiwan Strai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的Dr. Chris Parsons。與會民間團體肯定國科會之用心與誠意,但是對於會議作成的結論則無法苟同。

評估會議中,民間團體和國外專家曾就調查船的航行路線提出質疑,因為美國核發的偶發騷擾特許 (Incidental Harassment Authorization)裡已經規範調查船不得在台西以北的台灣海峽沿岸使用空氣槍等發出巨大聲響的震測設備進行研究。此外,民間團體也表示船上雖然配有鯨豚觀察人員和被動聲學偵測系統 (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 System),但只能在白天才能同步觀察,夜間航行時無法以肉眼觀察,只能依靠「鯨豚不出聲就偵測不到」的被動聲學偵測系統,觀察海豚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要求調查船應於夜間停止作業。

同時,民間團體也發現有些單位提出的資訊缺乏根據或有誤,比如發出高頻音的海豚聽不到空氣槍發出的低音,但實際上國外已經確認空氣槍發出去的聲音頻率範圍非常廣泛,也包含高頻音。另外,計畫單位聲稱採用逐漸增加 (ramp-up)與軟啟動 (soft-start)的緩和措施並無根據,Dr. Rose指出有證據顯示鯨豚不會因此避開危險聲源,尤其高度依賴該海域進行覓食、育幼等行為的海豚,甚至還會靠近聲源而遭受傷害。

至於連美國海軍都承認會對鯨豚構成嚴重威脅的「暫時性聽力損失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則被輕描淡寫地比喻為「好像人類聽完演唱會後暫時聽不清楚聲音」,但是對仰賴聽覺覓食、溝通或避開危險的鯨豚來說,暫時性聽力損失等於是要牠的命。
而在TAIGER計畫早已對美國漁業局提出「偶發騷擾特許 (Incidental Harassment Authorization)」,預估可能騷擾6萬多隻鯨豚的情況下,身為台灣野生動物保育主管機關的農委會竟然還不承認此計畫會對鯨豚造成騷擾。

然而,這些質疑和意見在會議結論中都沒有得到解答,甚至隻字未提。民間團體認為,會議結論不僅沒有加強緩和措施,研究單位亦無法掌握原本的緩和措施是否有根據或只是臆測。

民間團體樂見國科會願意召開本次會議,補充審查計畫對鯨豚的影響,但是因為顯著的資訊落差(包括委員接收到許多有誤或過時的資訊)加上會議討論時間不足,各單位無法充分交換意見,且研究單位仍表示不一定會遵照美國的許可規範,停止在台灣海峽進行海底震測,因此,這次會議的結論可說是沒有實質意義的。

參與團體: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生態學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環保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彰化海岸保育聯盟)、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全球綠人台灣之友、綠黨

連絡人:甘宸宜098222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