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竹南設37座風機 環評有條件通過

竹南設37座風機 環評有條件通過
2013年10月25日
客家電視台
http://n.yam.com/hakkatv/life/20131025/20131025846086.html

【劉玟惠 徐志維 台北】

海洋風力發電公司,預計在苗栗竹南外海興建37座離岸風力機組,由於關係到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以及候鳥遷徙路線,24日在環保署的環評專案小組會議中,遭環保團體提出質疑,開發單位承諾,取消設置在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內的第27號機組,最後專案小組決議,有條件通過環評。

配合千架風機能源政策,海洋風力發電公司,預計104年以前,在竹南外海先設立2座離岸風力機組,進行試營運,但環保團體認為,風力機組設立在水深30公尺內,將會影響到,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環境。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執行祕書 甘宸宜:「其實白海豚牠的,就是以重要棲息環境來說,這其實還是人劃的,那如果以生物的,分布範圍來說的話,其實最佳的一個避開方式,就是退到水深30公尺以外。」

開發單位原本預計在竹南外海設立71座風力機組,由於關係到白海豚棲息環境,縮減為37座,但是其中仍有1座,劃設在林務局規畫的重要棲息環境中,對此開發單位承諾,將會取消設置。

海洋風力發電公司 董事長 蔡朝陽:「我想避開媽祖魚那一支,目前我們是願意避開的,其實那是漁民的希望。」

經過2小時會議,專案小組決議有條件通過環評,但是必須針對候鳥遷徙監測等,提出詳細評估,主管能源政策的經濟部能源局表示,預估107年以前,完成竹南示範風場設置。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徵工作夥伴

● 職稱:秘書長

● 工作內容:
 核心目標是拯救台灣白海豚!主要統籌以下工作──
  - 聯繫及協調各團體和學者
  - 與中央/地方政府機關對話
  - 出席環評及相關會議(爭取對白海豚有利的條件)
  - 宣講推廣
  - 整合台灣各界願意守護白海豚的相關資源
  - 聯繫國際團體與學者
  - 募集資源
  - 對外發言

● 上班日期:可立即上班

● 工作時間:周間工作為主,如遇活動周末須加班,可補休

● 工作地點:主要在台北,視需要至各地出差

● 應徵資格:
  - 願意為台灣生態環境(包括陸地和海洋)付出,對生命有意識、想法及熱忱
  - 具備基礎電腦文書能力
  - 有撰寫新聞稿及相關文案之能力
  - 中文及台語流利,英文閱讀能力良好,具備基礎翻譯能力
  - 有汽機車駕照,且可上路者佳
  (歡迎將社會企業作為生涯規劃的朋友)

● 薪資:面議

● 權益:依勞基法規定

● 應徵方式及截止日期:
備妥履歷與自傳(請一併附上新聞稿、文章或翻譯等作品)等資料寄至twsousa@gmail.com,通過文件初審者我們將主動通知面試,未通過者不另行通知。應徵將持續到覓得工作夥伴為止。

● 洽詢:甘小姐/02-23825789/twsousa@gmail.comcomment@wildatheart.org.tw

聯盟秘書處搬遷公告

各位關心媽祖魚的朋友:

自10月8日起,聯盟秘書處將搬遷到10046台北市中正區懷寧街106號6樓之1,其餘聯繫方式維持不變,請舊雨新知繼續捧場!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敬啟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2013生態電影節「有影秀台灣」之《白海豚練習曲》巡迴放映活動開跑


由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擔任顧問、簡毓群導演拍攝的紀錄片《白海豚練習曲》已經在九月底正式推出囉!

目前正搭配「2013生態電影節『有影秀台灣』」活動巡迴放映中,台灣各地的朋友都能在您附近的林區管理處觀賞《白海豚練習曲》和一系列的生態影片,放映時間及片單請按此





專文推薦 :黑暗時代的白色希望

推薦人/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幾年前我曾因在中興大學人社中心擔任研究員,兩度有機會隨著船隻出海尋找白海豚。雖然因為族群數量太少而無緣得見,卻認識了一位性格內斂,追尋白海豚議題的年輕生態紀錄片導演簡毓群。

多年後簡導演完成了《白海豚練習曲》,我在看影片時他的身影不斷浮現。整部影片從他自身近距離接觸到的兩隻不同命運的白海豚展開敘事線:可能因食物不足與污染而死的雌海豚「TW03」,與大難不死,身上留著傷痕,生命中的最後十個月被人工圈養的「老白」(NL 60)。這兩條敘事線,一則象徵著白海豚瀕臨滅絕危機的黑暗命運,一則潛存著某種可能的白色希望。

由於白海豚生活在河口與沿岸區,因此常與當地政府與商人、漁民的利益產生衝突,簡毓群扮演一個議題的追尋者,從關注國光石化事件後逐漸突顯的白海豚議題開展,走過台灣西部沿海、香港、中國東南沿海、泰國卡儂區……訪問漁民、專家、保育者尋求可能的答案。影片既勇於保存異議者的聲音,也埋藏了導演的信念,更有意思的是,在拍攝的過程中,觀眾當可發現簡導演從一個議題的疑問者轉變成議題的建議者。

除了刺探物種與人類利益間的爭議外,影片還試著從專家的角度,去探詢可能的未來。光是畫定禁漁區、禁拖網,維持現狀能否讓逐年減少的白海豚重返生機?除了張開棲地的保護傘外,未來台灣為留下深具民俗與生態深度意義的「媽祖魚」,還能有什麼更積極的作為與想像?

一個年輕導演花五年的時光給予我們一小時的白海豚影像,這算不算是划算的事?但我得說,我們只要花六十分鐘就能了解導演五年來對這些疑惑的思考,那是多麼便宜的事。更何況,正如科普作家柏托洛帝 (Dan Bortolotti) 追尋藍鯨這種很多人一生中都難以得見的生物時提到,多數人在未曾見過藍鯨的狀況下,這種海中的巨人正無聲無息的消失,而牠們的消失對我們來說如此遙遠或似乎無人關心,正是因為我們對牠們理解太少之故。

感謝簡導演以影片帶我們撫觸了如此接近我們卻如此陌生的美麗海中生靈,或許這樣的努力正是這個黑暗時代的白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