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開放近海雙拖快捕 果真竭澤而漁

開放近海雙拖快捕 果真竭澤而漁
2009-11-26
公視晚間新聞
http://www.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33777

農委會從九月開始,同意漁船可以在近海三到十二海浬,進行雙拖快速漁撈作業,不過卻引起台南嘉義的漁民高度不滿。

拖網漁船所用的魚網,被漁民稱為天地網,在海底下就像是天羅地網,將大魚小魚一網打盡。漁民表示,政府這樣開放,不只讓他們無法生存,也將造成漁業資源枯竭。來自台南嘉義的漁民,把一箱箱小魚通通倒在農委會門口,這些魚就是從網目很細的快速網撈起來的。漁民很憤怒,這樣一撈,把小魚一網打盡,小魚原本是珍貴的漁業資源,不過現在一抓,最後只能被當「下雜魚」賤賣,一公斤了不起只有四五元。漁民把這種快速網、叫做天地網,在海底下就像是天羅地網,嚴重破壞生態,也枯竭漁業資源。

兩三百位南部漁民北上,就是要抗議、農委會從九月開始,竟然開放四十二艘漁船,可以在台中以南的海域、進行雙拖快速網漁撈作業,附近沿海的漁民叫苦連天,都說快活不下去了。不過漁業署堅持,這是研究計畫,要建立漁業的科學資料,因此不會因為抗議就中止計畫。環保團體更憂心,已經剩下一兩百隻的中華白海豚,也在沿海活動,漁船拖著快速網、在岸邊三到十二海浬的海域作業,對這種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更是一大威脅。

記者林靜梅郭俊麟台北報導。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98年9月25日於苗栗新埔漁港發現死亡擱淺之中華白海豚的解剖結果

98年9月25日於苗栗新埔漁港發現死亡擱淺之中華白海豚的解剖結果
2009/10/5
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

本(98)年9月25日於苗栗新埔漁港民眾發現死亡擱淺之中華白海豚,送交台中國立科學博物館進行解剖研究,初步結果如下:
一、發現時間2009/9/25
二、剖檢日期2009/9/25
三、性別/母,成年,248公分
四、外觀
1.明顯過度消瘦
2.下顎與尾部有多處針孔樣病灶
3.上下顎牙齒皆嚴重磨損
五、剖檢紀錄
1.心包囊積液
2.左心室與大動脈血栓
3.肺與第一胃表面纖維素樣沾黏
4.氣管內有多量水分,肺切開有多量泡沫
5.肺門淋巴結有出血點
6.脾臟蒼白並有深紅色斑點
7.肝切面偏褐色
8.乳腺實質堅硬有分泌乳汁
六、死亡原因
1.細菌性胸膜肺炎
2.左心室大動脈血栓併肥厚性心肌病
3.溺斃

聲援台灣漁民 保護漁業和白海豚 呼籲停止試驗性拖網 新聞稿

聲援台灣漁民 保護漁業和白海豚 呼籲停止試驗性拖網
新聞稿
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

今年九月初農委會開放42艘雙拖網漁船於台南縣外海 (3~12海浬) 進行表、中層拖網「試驗研究」,不只使當地漁民權益受到損害,也造成漁獲量銳減,更對台灣白海豚族群構成莫大威脅。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今天到農委會聲援漁民行動,並同聲呼籲農委會嚴格落實底拖網禁令,停止以試驗研究為由開放拖網,維護近海漁源生態。

農委會在民國88年公告明定50噸以上的船隻不得進入12海浬作業,日前卻又以「試驗研究」為理由,開放全台共42艘漁船 (噸位介於70~100噸間) 進行為期一年的表、中層拖網調查。原本是保護海洋生態的政策現在卻變相「重新包裝」再出發,讓人憂心台灣的沿海生態及白海豚恐將面臨浩劫!

拖網被公認為是最不永續的漁法之ㄧ,尤其近岸拖網將許多經濟魚類的幼體一網打盡,魚源根本沒有休養生息、繁衍族群的機會,對於漁業傷害甚鉅,也將迫使竭澤而漁的惡性循環再次啟動,白海豚因食物來源不足而遭受的生存壓力則是有增無減。

除此之外,拖網常造成的誤捕 (bycatch) 狀況也是威脅台灣白海豚族群的五大原因之ㄧ。九月底在苗栗新埔海灘擱淺的白海豚正是因為遭到網具誤纏加上飢餓、身體虛弱無法掙脫而溺斃。根據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的調查成果,這頭擱淺的海豚是編號TW03的「Mr. T」,因為頭部有T字斑點而得此暱稱,是台灣開始做白海豚研究以來第三頭成功辨識並紀錄的白海豚,對研究團隊而言,就像一位認識多年的好朋友。去年我們在雲林拍攝到一頭身上纏著網具的海豚,至今尚未再目擊,如今目睹Mr. T死亡,讓人不禁擔憂:面對數量不到百頭、瀕臨滅絕邊緣的白海豚族群,台灣實在無法再承受痛失任何一頭海豚的風險了。

台南縣八月底時才目擊一群白海豚在王爺港悠游,足見當地魚源充足,吸引白海豚造訪;倘若因「試驗研究調查拖網」的開放,重挫漁業資源與白海豚生態,豈不是殺雞取卵?當全球都在檢討拖網對海洋生態及海洋生物的傷害並試圖彌補時,以漁民生計及生態保育為優先的農委會實在不應該再開放任何名義的拖網,讓台灣的漁業、海洋能有喘息的機會。

我們的訴求
(1) 農委會與海巡署應落實底拖網禁令,加強取締非法拖網船隻
(2) 立即停止「試驗研究調查」拖網作業,並不再以任何名義另行開放

新聞聯絡人:甘宸宜 0928 926 180
發稿單位: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http://twsousa.blogspot.com/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罕見朗氏喙鯨 擱淺蘭嶼

罕見朗氏喙鯨 擱淺蘭嶼
2009-11-19
中國時報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111900043,00.html

黃力勉/台東報導

十八日上午,一隻疑似全球罕見的朗氏喙鯨,擱淺在蘭嶼紅頭村八代灣灘上,魚體因為掙扎受傷而流血。當地村民周朝清將事發經過用相機拍下,影像經中華鯨豚協會看過後表示,這隻鯨魚極有可能是全球很少有活體影像紀錄的朗氏喙鯨。

身長約五公尺的鯨魚,在紅頭村的海灘上擱淺約一個小時,當地村民曾嘗試將它推入海中,但因為魚體太大、太重,根本沒有辦法移動,鯨魚也因為痛苦,不斷的在海灘上掙扎、拍打,魚體也流出鮮血,所幸最後一陣大浪打來,鯨魚才得以順利回到海中。

周朝清當時在附近看到後,拿出相機拍下數張照片、錄了一些影像,他將這些資料放上部落格,也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對於魚種眾說紛紜。

中華鯨豚協會看過影像後,依外觀研判這隻鯨魚應該是全球罕見的朗氏喙鯨,而關於朗氏喙鯨的活體影像,全球幾乎沒有紀錄,而且數量也相當稀少,讓協會相當興奮。

鯨豚協會打算將影像資料送給專業學者分析,希望能得到更明確的答案,進一步確定魚種及深入研究擱淺的原因。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媽祖魚生死關頭 國際學者籲高規格保護

媽祖魚生死關頭 國際學者籲高規格保護
2009年11月6日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49079


中華白海豚。媽祖魚保育聯盟、福爾摩莎鯨協會提供。

本報2009年11月6日台北訊,陳品潔報導

俗稱媽祖於的中華白海豚正面臨生死關頭,據最新的研究數據,數量可能僅在60至90隻之間,國際鯨豚專家特地來台3天密集現勘與會商,開出媽祖魚救命藥方「優先棲息環境劃設建議書」。換句話說,要以「預警原則」提高保護規格,任何未證明對其無害的人類活動,都應優先排除。

在對岸彼端,中國長江白鱀豚滅絕的例子殷鑒不遠。曾參與其保育的國際鯨豚專家警告說,1990年代曾認為長江白鱀豚的族群會好轉,但沒想到幾年內很快就滅絕,台灣政府應提高警覺!


座談會中,國際團隊也點出台灣政府所採信的研究團隊,其資訊並不透明,也未接受國際上的同儕審查,希望能透過更多參與提高其可信度。

媽祖魚是指標 保育措施不能掉以輕心


媽祖魚是台灣海洋生態資源的重要指標,根據今年最新的研究數據,台灣數量可能僅在60至90隻之間。國際鯨豚保育組織正密切關注此議題,17位鯨豚專家與台灣保育學者2日齊聚台灣,舉行為期3天的中華白海豚國際保育工作會議,今(6)日於立法院進一步舉行座談會,針對媽祖魚保育遠景提出討論,並向台灣政府提出劃設「優先棲息環境」的方案。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ETSSTAWG)主席Dr.Peter Ross指出,關於海洋生態研究,仍有很多無法在短時間得到更詳細研究資訊的限制,但針對白海豚迫在眉睫的危機,應採取預警原則,主動劃設優先棲息環境。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鯨類專家小組(IUCN Cetacean Specialist Group)主席Dr.Randall R.Reeves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鯨類專家小組(IUCN Cetacean Specialist Group)主席Dr.Randall R.Reeves根據他長江白鱀豚的保育經驗說:「1990年代就知道長江白鱀豚保育的工作很緊急,也認為會好轉,但是沒想到在短短的數年間就已經滅絕,因此建議台灣政府應及早預防。」

該小組建議「應優先保護棲地」的範圍邊界應為淡水河口北側起始,沿西海岸南下至曾文溪口南側,並從海岸線(相對於年最低低潮)向外延伸3公里(相對於年最低高潮),或至 30 公尺等深線,以較遠者為準。

小組成員說,如果不立即針對「應優先保護棲地」裡的漁業、用水、開發行為、污水排放和製造噪音的活動採取相關措施,媽祖魚將會步上滅絕之路。

林務局數據未接受公開檢驗 可信度存疑

面對國外專家提出的數據與建議,主管機關提出另一套數據和做法來回應。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技正劉瓊蓮指出,目前行政院也協調各部會進行白海豚保育的工作。根據研究團隊提出的成果顯示,目前預測的模式估計台灣西海岸中華白海豚組群約90-110隻,南北族群分別為29與31隻,中間重複地帶為28隻,未來農委會將根據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劃設南北熱點,設立中華白海豚保護區。

然而,台灣環保聯盟代表趙文彬指出,政府的研究團隊不但接受台塑與國光石化補助,且同時簽訂保密協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確認這樣的研究結果是公開且公正的?

趙文彬呼籲,中華白海豚存亡的問題,不是台灣的問題而已,台灣當局是否能更主動積極公開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國外學者共同來面臨這全球的海洋保育難題?

福爾摩莎鯨豚保育研究小組負責人楊世主也表示,台灣政府寧願相信4年來研究內容並未公開受檢視的資料,而不願相信費時7年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研究成果,政府取捨背後的判斷標準,實在令人費解?



中華白海豚「優先棲息地」劃設建議區,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簡稱 ETSSTAWG)提供

國際專家:媽祖魚任一棲息地都要保護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Otago Univ.)助理教授Dr.Elizabeth Slooten提醒林務局,目前族群個體數量並非如林務局資料有110隻,同時保育政策不應只維持現況,如果光是維持現有數量,容易導致滅絕,同時也會花費更多的保育經費。

Dr.Peter Ross也強調,依據現有所有的相關報告顯示,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有兩個族群或是亞族群,同時保育小組已經有證據發現台灣的這個白海豚族群是同一個族群,只能說這個族群是南北來回移動,就算北邊或南邊有比較多的數量,在中間地帶有重複活動的跡象,但不能說這是2個族群。

因此,Dr.Peter Ross強調,這個族群的棲息範圍裡的任何一個地方都需要被保育。他也指出不管是國外或是台灣,水質與海底底質的污染監測與規範,通常只針對少數化學物品,這些低標準法令限制,對於敏感的海洋哺乳類動物非常不足,他懇請環保署等相關單位,針對這些污染的問題,要更小心地去分析。

田秋堇:產業廢水污染有重大影響

媽祖魚保育也牽動到中科四期等廢水放流的爭議。立法委員田秋堇指出,他前陣子才和彰化縣長候選人談到,中科廢水不論是排到3公里或是9公里外海,都會受到潮流往北移動的影響。這些污染不論是對漁業,或是人的生活環境有重大的影響。許多環境荷爾蒙也透過這樣的傳播、累積造成生物絕子絕孫。

田秋堇認為,目前台灣政府對於中部目前正在進行的諸多政策是「自己毒自己」的政策。她也建議環保署與會代表,應嚴格主動檢討污染物檢驗,並要求廠商主動公開產品成分,也呼籲企業不應以「商業秘密」的理由規避責任。

福爾摩莎鯨豚保育研究小組計畫主持人王愈超博士說:「台灣研究團隊說台灣鯨豚研究做了十幾年了,可是我們可以去看看國外發表幾篇研究?並非國際期刊不支持台灣的研究,而是看台灣科學研究的品質。如果台灣政府一直引用這些資料,那可真是大笑話。」

王愈超認為,一個無法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研究的團隊,台灣政府如何採用其研究結果?Dr.Peter Ross表示,不論是哪個研究團隊受委託,如果要確認這些資料可以經得起檢驗、可以作為參考,發表在國際期刊接受國際學術同儕審查與評價,是非常地具有公信力的管道。

如何審視一隻海豚的價值?

Peter Ross談到,以中華白海豚為例,它是屬於台灣所有的人的財產。所以台灣平均25萬人口可以擁有一隻白海豚當做財產,這也表示出媽祖魚的珍貴。

Peter Ross認為,透過專家或非專家參與的審查機制,只會讓計劃更好。他強調,願意花自己時間來參與白海豚保育計畫的科學家或專家志工,他們的努力是為了台灣,也是為台灣的白海豚族群。

他強調政府應重視白海豚族群生存所必須的「優先棲息環境」條件,非常希望政府、企業各界和非政府組織各界能將此份建議書作為採取保育措施的基礎。

【參考資料】
* 台灣西部海域中華白海豚研究行動計畫
* 第二屆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國際保育研究工作會議報告
* 2007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種群保育行動綱領
* 台灣白海豚優先棲息環境建議聲明byETSSTAWG

童young作伙飛 環保姊姊說故事

童young作伙飛 環保姊姊說故事
中央社
981108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11080014

台灣好樣青年故事系列 (5)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8日電) 台灣永續聯盟推動執行「童young作伙飛」計畫,透過環保姊姊說故事,帶起社區、學校的改變,一股重視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的力量,正在產生發酵作用。

投身八色鳥、黃金蝙蝠(金黃鼠耳蝠)與媽祖魚(中華白海豚)的研究後,台灣永續聯盟秘書長張恒嘉發現,這些珍貴又美麗的稀有生物,正遭遇生態環境破壞的衝擊。他說,力挽危機不只是官員的責任,也要喚起在地居民保護生態,與生物共享沒有受到威脅的山林、原野與海洋。

張恒嘉的「童young作伙飛」計畫案獲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支持。他指出,「童」是希望讓一顆顆小小的赤子之心,透過聽故事發現雲林、台灣及世界之美;「young」是以知性、感性、活潑兼具的青年,帶領兒童、社區青年和老人一起young起來。

至於「作伙飛」,張恆嘉希望藉由大小朋友雙手,讓3種稀有生物重新飛起來,建立起環境友誼的橋樑,生物與人類同樣作伙飛。

「童young作伙飛」計畫中,環保姊姊說的是八色鳥、黃金蝙蝠、媽祖魚3位主角,從山區、平原到海濱,述說生態故事、創作手繪本、開發創意產品,在充滿感性與知性的時刻,觸動大小朋友的心扉,也一點一滴拓展環保視野。

「八色鳥肚子紅紅的地方為什麼洗不掉?」、「蝙蝠好恐怖,會吸血耶!」、「媽祖魚就是白海豚喔!海豚肉我吃過耶!」一句句的童言童語,讓說故事姊姊一度啞口。但是,當孩子聽了牠們的生活環境正面臨破壞的故事後,卻又齊聲發出「好可憐喔!」

有許多人被3位主角的故事感動,其實這些故事並非原來就有,而是透過40多人團隊,從廣泛蒐集文獻、書籍和照片,到山間訪談獵人,合作編寫故事、製作繪本,然後巡迴社區與學校開講,呈現點滴心血成果。

說故事成員之一的陳華穗指出,為了替3位故事主角量身打造牠們的珍稀故事,收集國內外文獻、書籍和照片,也採訪過去專打八色鳥的獵人,這些人後來都變成八色鳥生態解說員,經整理後與伙伴們分享,並一起演練說故事。

陳華穗說,「八色鳥的眼淚」從無到有,最令大家回味無窮,「幸蝠農村」、「活著:中華白海豚的美麗與哀愁」編撰過程同樣歷經艱辛,每字每句嘔心瀝血。故事完成後,帶著雀躍的心走進社區與學校,分享珍稀生物之美,並喚起搶救行動。

不只手繪圖畫60大張,說故事團隊還開發3種珍稀生物紙浮雕、主題相框、鑰匙圈等創意產品,襯托說故事、提問當獎品的效果。這些限量發行的週邊產品,後來卻成為曾經參加說故事活動的標記,成為大小朋友的驕傲之一。

八色鳥故事的啟發「八色鳥有童話故事?哪裡買得到?八色鳥的肚子紅紅的為何洗不掉?」在述說棲息環境被破壞而淌下「八色鳥的眼淚」故事時,曾有小朋友這樣問著,陳華穗不避諱地回答說,八色鳥的故事是姊姊們編寫的童話故事,八色鳥一生出來就肚子紅紅的,反而激發小朋友愛護生物之情。

團員之一的黃雅楓說,「幸蝠農村」是講黃金蝙蝠遭到農藥、殺蟲劑的環境污染而造成危害的故事,小朋友聽得好入神,進而認識食物鏈原理,最後人們健康及周遭生物都受危害,希望喚起利用吃蟲效率高的蝙蝠、小鳥等幫助吃害蟲,減少使用農藥或殺蟲劑。

說故事過程中,曾有小朋友說蝙蝠會吸血、好恐怖,黃雅楓解說,蝙蝠不會吸血也不恐怖,反而是幫助人們吃掉害蟲的大英雄,是最天然、免費的殺蟲劑。她說,當孩子們的觀念轉變過來,不排斥蝙蝠,促進黃金蝙蝠保育,這樣就夠了。

「活著」是講媽祖魚-中華白海豚的故事,對沿海居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當甘宸宜打趣問小朋友吃過海豚肉沒?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舉手,而年長的婆婆媽媽一講到海豚肉,更是津津樂道,讓甘宸宜一度傻眼。

甘宸宜說,小朋友聽完故事後,瞭解到白海豚正面臨排放廢水污染、工程噪音和漁民網補的危險,於是發出「謝謝白海豚讓大海更美麗」、「白海豚加油」的童言之聲,令人感動,但更重要的是,在海濱與家庭傳播保護白海豚的心聲。

對於非專業出身的環保姊姊而言,要在一大群人面前比手劃腳說故事,環保姊姊們回憶當初情景說,那真是一大挑戰,在完全沒經驗下,永續聯盟安排到雲林故事館,接受說故事老師的專業訓練,學習如何吸引台下的聽眾。

張恒嘉說,參與說故事活動,聽到來自各階層的心聲,更感受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迴響。

說故事活動也帶起社區、學校的改變,張恒嘉表示,各方紛紛來電或來信表達感謝,一股重視並採取實際行動保護環境的力量,正在產生發酵作用。而他們也知道,人們與自然「作伙飛」,指日可期。981108

台救白海豚 保護棲地刻不容緩

台救白海豚 保護棲地刻不容緩
大紀元
11月7日
http://epochtimes.com/b5/9/11/7/n2714268.htm


圖說: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研擬規劃優先保護的棲息地。(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大紀元11月7日訊】 (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台灣台北報導)拯救瀕臨滅絕之路的白海豚,6日國內外專家齊聚台灣,研擬「優先保護棲地」的建議書,期望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各界能將此份建議書作為採取保育措施的基礎。

「優先保護棲地」範圍邊界,由台北縣淡水河口北側起,沿西海岸南下至曾文溪口南側止,並從海岸線(1年最低高潮)向外延伸3公里(1年最低低潮),或至30公尺等深線,以較遠者為準。

在「優先保護棲地」範圍內採取相關措施,阻絕漁業、用水、開發行為、污水排放和製造噪音等5大傷害白海豚的嚴重行為。

保護棲息地

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的棲息地是全球的責任。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鯨類專家小組(IUCN)主席瑞夫斯(Randall Reeves)表示,世界污染、氣候變遷嚴重,拯救非常緊迫,須要實際行動,要快,再快,更快,永遠不能停止。

1990年參與拯救長江白鱀豚保育與輔導的工作,瑞夫斯簡短描素當時的心情,「事情改變的太快,短短的時間內,情勢逆轉、消失。」中國的環境在經濟開放下,棲息地嚴重的破壞。

據會場瑞夫斯的說法,白鱀豚已確定消失。而中國是否仍有人工培育的白鱀豚,不確定。但以保育界的認識,所謂保育,是將被破壞的環境恢復到瀕臨滅種的動植物能留在原地,繼續生存繁殖,保育工作才算成功,所以重點在棲息地的復原。

命運共同體

全球面臨相同的問題,污染、氣候變遷、生物生態棲息地嚴重破壞,已非單一國家可獨立解決,全球科學家皆有共識,對各地環境變化投入關注及研究,找出解決方法。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由17位國內外海洋生物學及生態學家所組成。主席羅斯(Dr. Peter Ross)來自加拿大,多次來台參與台灣白海豚的討論研究。

今年9月苗栗沿岸擱淺一隻白海豚,羅斯表示,失去一隻中華白海豚會非常可惜,失去多隻就是這個地區有問題。他同時聲明,白海豚與國家經濟發展没有任何衝突。

跨部會合作

白海豚平均年齡30至40歲,10歲為成年,且3、4年才生一隻。農委會林務局表示,未來規劃保護棲地以45至110隻的活動範圍。

林務局並表示,沿海居民與白海豚習習相關,西部沿岸從事漁業相關行業約8萬5千人,已計畫限制漁民補抓的類別及範圍、使用的工具、輔導轉型等。

水利署取消了大甲溪八寶堰工程、環保署對白海豚有影響棲地的五項威脅,列為環評的評估事項,各部會皆承諾要有積極的作為。

「優先保護棲地」建議書參考各地及台灣所有科學報告及研究數據,所列範圍,包含己有確認白海豚被目擊的海域,以及根據已知的棲地偏好資訊被認為「適合」白海豚利用的水域。

小組討論結果將撰寫為文,投稿至科學期刊進行審查發表,接受國際檢閱。

【小辭典】台灣白海豚

2002年中華白海豚首度在台灣發現,目前以農委會林務局的研究調查,台灣地區約有90-96隻,成年80隻,南北海域大範圍活動只佔一半。平均在離岸邊非常近的1.35公里,水深15米處活動。

白海豚是鯨類活動範圍最接近人類的魚群,所以很能反應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的行為。但生育能力極弱,對環境極為敏感,不易復原的特性,也是其瀕臨滅絕的原因。

白海豚游水道?馬政府突發奇想

白海豚游水道?馬政府突發奇想
2009-11-07
中國時報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110700036,00.html

戎華儀/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吳敦義承諾,中科四期汙水將「直接排入海中」,但保育團體與民進黨立委田秋堇昨日質疑,此舉會嚴重破壞瀕臨滅絕的「中華白海豚」棲息海域。為解決此問題,馬政府曾一度「突發奇想」,考慮「築一條專用水道」,訓練海豚游水道以避開汙水,只是國內外專家評估「難度很高」。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主席羅斯(Peter S. Ross)、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鯨類專家小組主席瑞維斯(Randall R. Reeves)、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等保育人士,昨日為中華白海豚請命。

中華白海豚又稱「印太洋駝海豚」,俗稱「媽祖魚、白魚吳」,林務局列為一級保育動物,以近岸、淺海為棲息海域,目前僅剩約九十隻,活動於苗栗到嘉義沿海,生育率低,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滅絕」生物,面臨汙水排放、缺乏淡水、填海造陸、漁具誤纏、水中噪音和糧食不足、飢餓等生存危機。

農委會林務局簡任技正劉瓊蓮表示,中科汙水預訂排放的區域就在中華白海豚活動的海域內,行政院跨部會小組曾和國光石化、國內外學者專家討論如何降低對海豚的衝擊,其中一個做法,是「築水道讓海豚游過」。

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李政諦指出,要海豚「乖乖游水道」雖在國外有先例,但利用的是天然峽灣地形,台灣西岸沿海沒有這樣的地形,必須完全人工興築,費用高昂,全球沒有先例,且海豚是否真的乖乖走水道,動物行為專家認為要實際執行幾乎不可能。

其他因應方案包括以棲地復育方式,順應中華白海豚在平均七點多公尺深的海域活動的習性,在填海造陸時墊高新生地沿岸的海底,創造淺海地形,花費比築水道稍低,但也是一大工程。

李政諦說,「盡可能不要產生(汙水)是最好。」他指,既然官方和國光石化都在想各種方案,表示大家都知道汙水可能造成生態衝擊,只是,包括「讓海豚乖乖游水道」等方案,沒有科學證據證明確實能解決問題,「做了,只能說聊表心意。」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中科四期國光石化將使台灣白海豚瀕臨滅絕

中科四期國光石化將使台灣白海豚瀕臨滅絕
2009.11.06
新頭殼 Newtalk.tw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774


今年台灣白海豚僅存90隻左右,中科四期和國光石化恐將造成白海豚加速瀕臨滅絕。圖: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攝

顧美芬/台北報導

台灣西部沿海特有的台灣白海豚,從前年不到200隻數量,今年已急速銳減只剩90隻左右。保育團體憂心,政府積極推動的中科四期和國光石化恐將造成白海豚瀕臨滅絕的最後一根稻草。

根據文獻記載白海豚最早文獻記載,是從1637年在珠江口發現,又稱中華白海豚。台灣何時有白海豚已經不可考,但2002年開始,台灣才累積白海豚的研究資料,據統計2007年台灣白海豚已不到200隻,但是到了2009年,台灣白海豚已急速銳減不到100隻。

6日在一場台灣白海豚保育的國際交流座談會中,與會國際學者提出警告,白海豚正面臨五大威脅,包括棲地消失、誤捕、河川污染、水下噪音、河海口生態破壞等。希望政府優先保育白海豚棲地。

台灣白海豚較容易被觀察到的時機,正逢媽祖生日的農曆3月到夏末,所以民間又稱「媽祖魚」。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執秘甘宸宜指出,雖然台灣白海豚緣自於中國東南沿海,但長期下來,幾乎已成為台灣特有亞種,若再不正視台灣白海豚的生存危機,在不久的未來,台灣白海豚恐將瀕臨絕跡。

由於白海豚棲地從淡水河口北側到曾文溪口南側,主要活動在離岸3公里以內,水深30公尺以內的潛水海域,對水質污染和棲地改變特別敏感。由於政府近來積極推動的二林中科四期、國光石化等重大工程,被視為謀殺白海豚的「超級必殺技」,此外,為了供應未來中科四期及國光石化兩大科學園區龐大用水需求,經濟部水利署擬在大肚溪(烏溪)興建「大度攔河堰」,也將危急白海豚生存空間,盼政府能正視問題嚴重性。

顧問團國際學者經過三天的討論並實地檢視擱淺海豚標本與現勘棲地之後,再次確認中華白海豚的五大威脅為棲地消失、誤捕、河川污染、水下噪音、河海口生態破壞。與會者認為只有經過嚴謹科學研究與討論所擬定的保護政策,才有可能讓台灣的白海豚族群免於絕種的命運。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台灣白海豚保育工作國際交流座談會新聞稿

台灣白海豚保育工作國際交流座談會
新聞稿

媽祖魚(中華白海豚)是台灣海洋生態資源的重要指標,由於沿海環境日漸惡化,目前正面臨絕種危機;根據今年最新的研究數據,台灣的白海豚數量可能僅在60至90隻之間。尤其日前苗栗地區發生白海豚因漁網纏繞導致溺斃的悲劇,根據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的研究,溺斃海豚的編號為TW03,因為頭部有T字斑點,被暱稱為Mr. T,是台灣開始做白海豚研究以來,第三隻被成功辨識紀錄的白海豚,對研究團隊而言,就像是一位認識多年的好朋友一般。對於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等級的族群來說,每一隻白海豚的死亡都是台灣無可彌補的巨大損失。雖然台灣政府開始重視白海豚生態相關研究,但仍有許多重大開發案即將設置在白海豚棲地內,對其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台灣白海豚的保育議題受到國際鯨豚保育學者高度重視,特於2009年11月2日至5日第三度齊聚台灣,舉行白海豚國際保育工作會議。

此次會議的重點在於從嚴謹的科學角度,討論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的範圍,會議結論可作為台灣各界進行白海豚保育工作的重要依據。顧問團國際學者經過三天的討論並實地檢視擱淺海豚標本與現勘棲地之後,再次確認中華白海豚的五大威脅為棲地消失、誤捕、河川污染、水下噪音、河海口生態破壞,以IUCN的保育標準,列為CR級的白海豚,就算只是維持現有的環境狀態,還是難逃滅種的命運,完全無法容忍新增的威脅。他們也認為只有經過嚴謹科學研究與討論所擬定的保護政策,才有可能讓台灣的白海豚族群免於絕種的命運。

許多國際學者難得齊聚台灣,為台灣的海洋國寶提出建言,所以田秋菫委員國會辦公室、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及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共同舉辦座談會,邀請國內外學者、政府單位與民間保育社團,希望借重這次討論,提供台灣政府單位、學術團隊及民間一個與國際學者直接交流保育意見的場合,並請林務局提供最清晰的白海豚生態影像紀錄,讓國際學者了解台灣目前白海豚保育工作的現況與問題。最後則會邀請國內與會單位簽署白海豚保育宣言,展現台灣保育白海豚決心。

主辦單位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田秋菫委員國會辦公室

聯絡人:甘宸宜 0982-225613

台灣白海豚的棲息環境:國際專家討論小組成果報告

台灣白海豚的棲息環境:國際專家討論小組成果報告 Original Version
(台北,2009年11月2日至5日)

台北(2009年11月5日):一個由各國科學家組成的討論小組最近齊聚台北,共同研擬台灣瀕臨絕種的白海豚「應優先保護棲地 (priority habitat)」範圍建議書。這個數量不到100隻的獨立海豚族群,居住在台灣中部的西海岸淺水地帶,飽受污染、噪音、漁具誤捕和河口淡水減少及填海造陸造成的棲地變化等生存威脅。

此討論小組是由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簡稱ETSSTAWG)召集,ETSSTAWG本身則是由17位台灣與國際海洋生物學及生態學家所組成。討論小組利用三天的時間撰寫一份計畫書,內容描述該族群生存與回復所必須的「應優先保護棲地」,同時提出建議。

近期內,討論小組將把撰寫成果投稿至科學期刊進行審查與發表,因此該成果得以接受國際各方檢閱。此份工作的內容主要是提供白海豚族群「應優先保護棲地」的科學論述,期望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各界能將此份建議書作為採取保育措施的基礎。

簡單地說,討論小組建議「應優先保護棲地」的範圍邊界應為淡水河口北側起始,沿西海岸南下至曾文溪口南側,並從海岸線(相對於年最低高潮)向外延伸三公里(相對於年最低低潮),或至30公尺等深線,以離岸較遠者為準。此範圍包含已有白海豚確認目擊紀錄的海域,以及根據已知的棲地偏好資訊被認為『適合』白海豚利用的水域。

如果不立即針對「應優先保護棲地」裡的漁業、用水 (water use)、開發行為 (construction)、污水排放和製造噪音的活動採取相關措施,台灣白海豚將會步上滅絕之路。

ETSSTAWG樂見並支持許多政府單位因認知海豚族群的困境所做的努力,也期待與各方有更進一步的對話與交流。ETSSTAWG始終樂意為任何有關白海豚及其棲地的科學性疑問提供專業諮詢。


更多詳細資訊請洽:
● Dr Peter S. Ross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 (ETSSTAWG) 主席
peter.s.ross@dfo-mpo.gc.ca
● Dr Randall R. Reeves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鯨類專家小組 (IUCN Cetacean Specialist Group) 主席
rrreeves@okapis.ca

│本中文翻譯僅供參考,如有疑義,請參考原文 │ 譯者: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台灣白海豚保育工作國際交流座談會邀請函暨採訪通知

台灣白海豚保育工作國際交流座談會
邀請函暨採訪通知 English Version

會議目的

媽祖魚(中華白海豚)是台灣海洋生態資源的重要指標,由於沿海環境日漸惡化,目前正面臨絕種危機;根據今年最新的研究數據,台灣的白海豚數量可能僅在60至90隻之間。尤其日前苗栗地區發生白海豚因漁網纏繞導致溺斃的悲劇,對於被國際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等級的族群來說,每一隻白海豚的死亡都是台灣無可彌補的巨大損失。雖然台灣政府開始重視白海豚生態相關研究,但仍有許多重大開發案即將設置在白海豚棲地內,對其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台灣白海豚的保育議題受到國際鯨豚保育學者高度重視,特於2009年11月2日至5日第三度齊聚台灣,舉行白海豚國際保育工作會議。

此次會議的重點在於從嚴謹的科學角度,討論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的範圍,會議結論可作為台灣各界進行白海豚保育工作的重要依據。此外,這次座談會也把握多國鯨豚保育學者同聚台灣的難得機會,提供台灣政府單位、學術團隊及民間一個與國際學者直接交流保育意見的場合。
因此,田秋堇國會辦公室、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及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共同舉辦座談會,邀請與會單位簽署白海豚保育宣言,並請林務局提供最清晰的白海豚生態影像紀錄,敬邀各界及媒體先進參與。

主辦單位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田秋堇國會辦公室

會議時間

2009年11月6日(五)上午10:00

會議地點

立法院紅樓202會議室(請由中山南路大門進入)

會議議程

09:40-10:00 簽到
10:00-10:10 田秋堇委員致詞,介紹與會單位及代表
10:10-10:30 「白海豚國際保育工作會議」結論發表
10:30-10:40 林務局發表白海豚保育工作成果
10:40-10:50 簽署白海豚保育宣言
10:50-12:00 與會單位與國際學者保育意見交流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政院海洋事務小組決議 保護中華白海豚

政院海洋事務小組決議 保護中華白海豚
981102
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0911020291

(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2日電)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今天主持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小組第3次委員會議,決議請農業委員會有效保護中華白海豚及其賴以維生的漁業資源,並培養國民海洋意識。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會後發布新聞稿表示,海洋事務小組請農委會寬列經費,加強調查中華白海豚的族群分布、食物資源及相關生態研究。

研考會表示,小組請內政部持續辦理國家公園海洋資源保育相關調查、監測與研究等,積極落實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海洋保育。為積極促進海洋休閒產業發展,也請農委會漁業署輔導漁民,創造就業機會。

此外,小組請內政部積極檢討涉及海岸地區海洋產業發展的法規,以吸引民間投資。透過跨部會協調與推動,提昇海洋休閒產業產值。

小組召集人、副召集人分別由朱立倫及研考會主任委員朱景鵬擔任,委員有行政院秘書長林中森、內政部長江宜樺、教育部長吳清基與經濟部長施顏祥等。